林志香
(龍巖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音樂表演藝術之我悟
林志香
(龍巖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音樂表演是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的中介,是音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音樂表演也是音樂的一種再創活動。在音樂創作中,表演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來表現音樂作品,這種情感的表現是建立在對作品形式和作品中情感內涵把握的基礎上。音樂表演藝術是音樂表演者和聽眾之間進行的互動。本文主要講的是對音樂表演的形態類型、基本特征規律、表演藝術風格以及心理調控的介紹和分析,希望能為廣大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音樂表演藝術;藝術風格;心理調控
音樂表演藝術是一種審美思維,是審美感知方式從視聽感官上具有一種互補性和移接性。表演藝術概括地講是一種動態藝術,具體地講是一種集語言、動作、舞蹈、角色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通過樂器的演奏,人聲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揮在內的多種藝術手段,將樂曲用具體可感的音響表現出來,傳達給觀眾,以發揮其社會功能。在音樂創作中,表演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來表現音樂作品,這種情感的表現是建立在對作品形式和作品中情感內涵把握的基礎上。音樂表演藝術是音樂表演者和聽眾之間進行的互動,是美的藝術創造者,為聽眾服務,根據聽眾的需要加以調整和改進的過程。
音樂表演藝術學是從藝術普遍規律的視角展開研究,研究一切音樂表演藝術普遍特征與規律的學科。在音樂創作中,表演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來表現音樂作品。藝術性的音樂表演具有一定的藝術標準、正確的表演方法、豐富的情感和美學原則。音樂表演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總的有人聲和器樂兩大類。其中人聲類包含獨唱、齊唱、重唱、合唱。器樂類包含獨奏、齊奏、重奏、交響樂、協奏曲等多種演奏形式。音樂表演要求表演者對作品的詮釋要具有一定的情感表達,讓情感服務于音樂。當然,音樂情感的表現不能形成定式,可由作品的風格,形成獨特的音樂語言形式、體裁、內涵、呈現出總的音樂特色——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音樂表演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讓音樂變得活靈活現,讓樂譜都奇跡般的跳躍起來,傳入了人們的耳里、心里,讓人們體會到表演家的風格、情趣。音樂表演是一種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表情藝術,同時也是一種再創造的藝術。它需要表演者在演奏和演唱上要具有流程上的遞接性、一定的制約性、同一性和差異性,要有主導性和輔助性的結合,同時還要繼承和創新,運用一定的語言動作。例如民歌《蘭花花》的演唱時,要有一定的語言動作,生動的表現歌曲的特色,加入一些的形體動作,更加形象生動的表現作品。在表演方面,以中國的國粹“京劇”為例。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虛擬性,要求演奏家具有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更好的把想要表演的信息傳導給聽眾。
音樂是一種藝術。展示音樂的人,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傳遞給大家就是一種風格。每個表演者的藝術表現能力、思想方式、審美情趣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都是獨一無二的。音樂表演就是通過表演看出一個表演者的審美觀念和創作方式等方面的特點,使每個表演者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影響不一樣,所以思想上就會千差萬別。正如俗話“藝術來源于生活”所說,演奏者在表演時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獨特的生活感悟將其融入作品中,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獨特風格。表演者風格有時還考慮現實世界的社會環境、符合社會潮流、創作時的靈感思想、演奏者受教育的程度等。結合這些客觀因素加以創新,使其更具個性。提高藝術風格魅力,使作品具有感染力。讓觀眾體會表演者的所思所想,在情感上打動觀眾產生共鳴。
在音樂表演中心理素質也是考驗表演者的一個重要方面。每一個姿勢、神態都是表演者內心世界的顯露。對于初登舞臺的表演者來說,通常會表現“怯場”,使自己的聲音和表演變得不協調,缺乏舞臺經驗。例如在我們演唱聲樂作品時我們會表現出提氣、聲音出不來等一系列的反應。所以,在演奏作品前,首先我們要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注重作品的內涵理解、掌握歌曲所表達的風格韻味和情感表達,培養良好的音樂文化審美意識和音樂感覺。同時還要加強演奏者對作品的個性表演。由于音樂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所以要想有良好的心理就要強化心理訓練,不斷地積累表演的經驗,培養自身的心理調動能力,深刻地掌握心理內涵。
藝術家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對作品做出不同的解釋與表現,是對作品的補充和豐富,使音樂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所以說,音樂一時一刻也離不開表演的藝術。音樂只有和表演在一起才能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情”與“技”,“動”與“靜”協調統一,達到音樂表演的更高境界。
(指導教師:周晨)
[1] 孫暢.音樂是一門表演藝術——淺談對音樂表演藝術的理解與感受[J].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13,01.
[2] 鄒愛民,馬東.音樂教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3] 丁妮.淺談音樂表演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法[J].成才之路,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