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芊妤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淺談歌唱中的音色體驗
——聽莫蘊慧教授講座有感
劉芊妤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音色顧名思義是聲音的顏色,音色是借助視覺的色彩,以無形便有色。我們通過科學的發(fā)生方法,演唱出更具有感染力的作品。隨著文化的進步,對于音色的審美也在逐步的改變。
聲樂演唱;音色;審美
前不久有幸聆聽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社長莫蘊慧女士的專題講座,講座以《歌唱中的音色問題》為題,詳細的為我們講述了音色的重要性。
莫蘊慧女士以三種唱法開始講座,就藝術形式而言,三種唱法均屬于歌唱藝術,三種唱法的表述,來源于青歌賽。莫蘊慧女士很風趣的談到可以把人聲比作一件樂器,聲帶是我們樂器的弦,氣息是我們的拉弓,我們通過拉弓觸弦,發(fā)出聲音,身體的肌肉組織是我們樂器的共鳴腔體,樂器是可以演奏不同風格不同民族的樂曲,我們的人聲樂器也同樣可以。從共性上講,三種唱法都要求面對一首聲樂作品,無論哪位歌手,都必須首先了解該聲樂作品的音域,歌者必須具有駕馭這首樂曲的能力,才能演唱這首歌曲。但是,同一首樂曲我們卻可以聽到不一樣的表達,那是因為每個人的發(fā)聲器官具有個體的差異性,有點兒像人的指紋,它是具有獨特性的。莫蘊慧教授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歌唱音域問題,提出我們聲樂學習不應該盲目的擴寬高音區(qū),應該擴寬我們的自然聲區(qū)及低聲部。如有喉頭上提等不好習慣人,最好不要急于演唱高音,則應該多唱中低聲區(qū),能夠穩(wěn)定的控制喉頭之后,再逐漸向上擴展音域。像演唱高音聲部的歌者,在演唱過程中有意識地學唱中低聲部歌者的音色,這樣也有利于喉頭的下降,擴寬音域也會比較容易。
人聲可以被視為一種誰都能擁有的樂器,聲樂演唱是沒有門檻的,我們都可以學習,但是音色卻是上天賦予的天賦。音色的純正與否,會給你的演唱增加震撼。大家都了解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能與他們有同樣音域的人并不少,可是為什么他們一直屹立不倒,音色的可比性就區(qū)別出了檔次問題。石惟正先生著名的聲樂理論家說過:“人聲的分類有兩個名詞。分別代表了兩個概念:一是人聲使用音域的高低聲部的區(qū)分,二是人聲個性音色的區(qū)分。”之后,莫教授形象地闡述了聲樂演唱的審美。“聲情并茂”從古自今都是我們的聲樂審美原則,講究的是歌唱者聲情相容的表演狀態(tài),當歌唱音色的審美成為某種文化的產(chǎn)物,那它必定會隨著文化的進步和發(fā)展而發(fā)生改變。莫教授對于審美的追求在“聲情并茂”的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審美體驗,其一、“悅耳容易、動聽難”,現(xiàn)有通曉科學方法的普及優(yōu)秀的歌唱家比比皆是,我們的聽覺審美已經(jīng)上升到另一階段,不僅僅是停留在悅耳,還希望扣人心弦。莫教授給我們播放由我國兩位著名的歌唱家演唱的《故園戀》兩段視頻,版本對比的同時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對于聲樂審美的新體驗,受益匪淺。其二、不可比擬的“炫技”。莫教授給我們播放了次女高音芭拖麗女士的花腔歌唱視頻,芭拖麗的低音區(qū)發(fā)揮地十分出色,我們被她那具有爆發(fā)力的聲音、豐滿的音色、快速律動的跳音,令人不可思議的技巧所折服,這是大多數(shù)女中音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也成為芭拖麗不可比擬的特色。
以史為鏡,回顧我國三種唱法的歷史,盡管時間不長,對于歌唱音色審美的變化幅度也是較大的。“民族”唱法由早期的郭蘭英式唱法逐漸轉向了部分脫離了戲曲的音色審美習慣,對于“美聲”唱法的音色審美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字正腔圓的歌唱審美的音色追求中,“通俗唱法”因其自身個體演唱的時尚性決定了它豐富多彩,這些逐步的改變體現(xiàn)在“音色審美”方面則更加注重獨特性。二個半小時的講座,莫教授結合自身多年的經(jīng)驗與實踐,避開深奧的理論知識,不時播放一段視頻,引用鮮活的事例,形象生動地指出了歌唱中的音色問題。在場的聽眾對莫教授提出的話題,新穎獨特的視角與生動幽默的講解,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引起了老師們強烈的共鳴倍感獲益匪淺。
此次講座莫教授帶給我們演唱音色的新視角,使我深感自身的不足,對于歌唱的音色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歌唱的音色確定為一種標準。我國是一國多民族的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大家庭,除了我們自己的文化歷史,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在演唱地域風格鮮明的作品,對其演唱的音色審美標準就希望具有民族性。不管我們演唱是地方民歌、或者是意大利歌劇,我們都必須把握好歌唱的語言韻味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傳承大多以語言作為媒介,語言一直以是本民族的標志,不管經(jīng)歷多少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存在著。而聲樂可以說是另一種語言,通過音樂語言的模式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在歌唱中,通過本民族的語言韻味充分體現(xiàn)其所唱民族的個性。當演唱音色審美到達普遍認同性之后,它就變成了一個民族化的體驗。
[1] 尹兆旭.從“歌唱中的音色審美”看聲樂藝術的民族化問題[J].北京:中國音樂,2004.
[2] 王杰,廖國偉.藝術與審美的當代形態(tài)[M].海天出版社,1999.
[3] 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