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碩
泰山科技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
從《百鳥朝鳳》看民俗文化之興衰以及未來發展之路*
譚 碩*
泰山科技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觀《百鳥朝鳳》,我們有的不僅是對焦三爺和游天鳴師徒情意的深切感動,更多的是對焦三爺師徒能夠抵住環境的變化堅持傳承嗩吶技藝的深深折服以及對以嗩吶技藝為代表的民間技藝未來之路的深刻擔憂。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在不斷進步,而這種進步僅僅只是整體,而非全部。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我們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似乎淡化或丟掉了很多根植于我們民族的東西,例如傳統習俗。《百鳥朝鳳》,則是突出表現了這種現象。這部電影以游天鳴學嗩吶為線索,講述了焦三爺和游天鳴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傳承嗩吶技藝所做的種種努力。在這里,嗩吶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而嗩吶這門技藝的沒落更是折射出我國民俗文化甚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日益衰落。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民俗文化已不復往日,那么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如何,它的未來發展之路又在哪里呢?
也許時代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舊事物的淘汰,但是絕不應該是以民俗文化、以傳統文化的沒落為代價,所謂的民俗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觀的不作為。而針對民俗文化的沒落,它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時代因素注入,我們的國家像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汲取新元素,人們也在這一形勢下接受著時代帶來的變化。但我們卻在前進的過程中忽略了很多東西,譬如民俗文化。在《百鳥朝鳳》中,對嗩吶班子不行接師禮,讓嗩吶班子隨便吹吹就完事兒,笑言將最高級別八臺的嗩吶吹成十六臺……這些都體現了嗩吶技藝在人們心中地位的衰落。可以說我們國家在現代化初期,對文化的傳承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沒有足夠的認知,致使一些文化基因丟失,對于這一點,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可謂是最突出的。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們由一開始的圖熱鬧、看熱鬧到漸漸地接受甚至拿為己用。中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蓬勃的發展著,可是這首“交響曲”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文化危機。在這方面,《百鳥朝鳳》中的一個場景則十分準確地折射出了這種現象,在游家班出活兒的時候來了一批西洋樂隊,人們漸漸都被吸引了過去,在焦三爺的帶領下,游家班吹的更加賣力,但是卻被自己的鄉親叫停,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把嗩吶匠一直“離口不離手”的嗩吶踩碎。在這一幕中,面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人們竟然親手去抵制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流傳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甚至不惜毀掉本土文化去捍衛外來文化,極具諷刺性和披露性。
如今,被新思想、新事物武裝的年輕一代有所謂的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對傳統的傳承越來越缺乏責任意識。漸漸地,所謂的年輕一代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被定格在過去,一代又一代年輕一代漸漸登上歷史舞臺,于是我們的很多傳統也隨著時代的更迭被遺失在了過去。在《百鳥朝鳳》后半部,紅白喜事鮮有請嗩吶班子了,出活的錢給的也越來越少了,游家班已呈現出四散瓦解之勢,人們面對這種現象并沒有樹立起足夠的危機意識。影片中有一幕,焦師傅吹百鳥朝鳳時,咳出的血順著嗩吶流了出來,最后鮮血吐了一地。這一幕極具震撼力,導演借這個情節訴說了對民俗文化流失的憤懣,這更像是一場百鳥朝鳳的葬禮,民俗文化的葬禮。這一方面體現了導演對民俗文化流失的無奈,但又何嘗不是在控訴人民的不作為呢?民俗文化的流失給一個民族帶來的傷痛是永遠的,可是人們顯然沒有意識到這種傷痛與他們是息息相關的,所以面對這種這種現象也是聽之任之,只有少數的人在為民間技藝嘔心瀝血但卻不被認可,以至于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像嗩吶一樣的民間技藝消失在了我們的身邊。
這種現象,值得人們深思,那我們民俗文化的未來發展之路在哪里呢?
第一,新事物的產生不應該以舊事物的滅亡為代價。現代的一些新事物興起得快,消亡的也快,潮起潮落中,似乎在人們掀起的漣漪也僅僅是一瞬。為什么?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立足于、根植于我們民族的東西,這種文化在中國是沒有根基的,消亡也是必然。所以,新事物的產生必須有一定的根基。只有這樣,新文化的成長在有根提供養分的同時還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實現雙贏。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
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第二,正確對待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事物,保住底線,自覺傳承文化。對于新事物,我們接受它,這是進步的表現,只守著傳統文化,其實質也是一種“啃老”。但是我們要守住底線,始終不忘我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以傳統習俗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根基旺盛,才能吸收更多的養料和營養,被傳統文化養育的我們的國家才會枝繁葉茂,更加旺盛。
第三,政府應發揮責任意識,建立傳承民俗文化的長效機制和有效措施。要做到這點,首先要發揮教育的作用,學校可以開設興趣課程并舉辦相應的比賽,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覺地進行學習。第二點,充分開發民俗文化,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如今,以傳統技藝為生的人越來越少,很大的原因就是無利可圖,社會地位較低。但如果政府能夠對這些民俗活動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成為一種盈利性活動或加大宣傳,提高其社會地位,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自覺傳承民俗文化的隊伍中來。
第四,文化工作者以及民間技藝傳承者應該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創作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民俗作品。面對民俗文化的衰落,我們不能只從外界找原因,還要從內部找矛盾。民俗文化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我們應該在繼承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流行的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讓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從事60余年戲曲工作的中國劇協主席、上海京劇院藝術指導尚長榮,就結合《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于成龍》的創作實踐,談到“傳統并非不創新,古典也并非不時尚。新的時期下,我們應適應觀眾新的文化需求,帶給觀眾更好的藝術作品。”
第五,人們應樹立起責任意識。我們目前遇到這樣一種困境,傳統節日受國人冷遇,洋節日備受追捧。外國人將洋節日帶到了中國,那是他們身體力行的結果,是一種內在的認同感與外在的實際行動高度契合的一種表現。而我國的節日就未必會在國外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顯然,我們對自身傳統的認同感有待加強。所以,我們應該樹立責任意識,身體力行傳承傳統。也許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理由不去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但還是那句話,我們所追求的不應該以犧牲傳統為代價。不管我們做什么,最根本的是不能丟掉落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擔子。
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復興是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它的復興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肩負起民族的責任,肩負起復興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的重擔,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切實為復興民俗文化做出我們應盡的努力,將我們的民族血脈一代代傳承下去。
[1]李九如.“保守”的尷尬——《百鳥朝鳳》的征候解讀[J].當代電影,2016(07).
[2]竇興斌.《百鳥朝鳳》:多層敘事的文本建構與傳統文化的發展困境和救贖想像[J].電影評介,2016(09).
[3]王杰,周曉燕.暴虐的“鄉愁”——評電影《百鳥朝鳳》[J].上海藝術評論,2016(04).
*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類型: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613624013),項目名稱:對當代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策略研究——以駐泰高校為例。
譚碩,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泰山科技學院文法系,2014級秘書學專業學生。
J
A
1006-0049-(2017)08-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