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分析《名利場》中蓓基與《紅與黑》的于連形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彭 婕
華中農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
在19世紀虛偽的階級社會下,個人的掙扎與毀滅
——對比分析《名利場》中蓓基與《紅與黑》的于連形象
彭 婕
華中農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本文通過運用女性主義,階級分析法來對比分析《名利場》中蓓基和《紅與黑》中于連的形象。蓓基和于連兩個人物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同處于19世紀早期,都是作為才華橫溢的家庭教師,都對這個社會懷著滿滿的激情與野心,都在殘酷的社會中試圖掙扎著攀上貴族階層,被社會上層認可,但最終都幻滅在虛偽的社會中,留下悲劇的結局。此外,他們兩人又有著諸多不同,一則所處的具體環境不同,一個是男權社會下的犧牲品,一個是階級矛盾尖銳下的殉難者,二則他們兩人對于自我和社會最終的領悟以及自我最終選擇的抗爭方式也有很大差異。這些分別反映了薩克雷與司湯達兩位作家筆下的維多利亞時代和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社會背景與價值觀。
名利場;紅與黑;男權思想;性別沖突;階級沖突
19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涌現出各種全新的理論,各種革命運動也相繼出現,傳統與現實,封建與資本主義矛盾日益加劇。一方面,貴族上層統治者財富的積聚,另一方面,平民、工人、小商人,家庭教師等下層人民日益貧窮。在那個日益發展卻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的思想行為深受時代影響,焦慮,困惑,抗爭,拜金等思想反映了其時代特征。同樣,作為時代鏡子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也敏銳地把握到了這一特點,縱觀歐洲19世紀早期的這類作家作品,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往往備受關注,作家也通過這一特殊的群體自身的掙扎、妥協或堅守來反映當時社會環境。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家庭教師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她或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收入和待遇幾乎和其他仆人沒多大區別,另一方面,家庭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政治覺醒,使其與眾不同,更容易了解主人的內心,從而產生攀升上層社會的心理和可能[1]”家庭教師,往往來自于社會底層,精通拉丁文,法語,意大利語,擅長唱歌,跳舞,書寫等,通常是作為上層社會顯示其身份地位的附庸品,她或他可以直呼孩子姓名,被其他仆人稱為“小姐”,“先生”,卻得討好主人,甚至不能與其一同吃飯等,其在雇主家庭里的尷尬地位,反映了家庭教師不過是“高級仆人”的另一種稱呼,同時由于工作的不穩定性,四處奔波,使得他們的經濟狀況也不容樂觀。這也說明,不管是男家庭教師還是女家庭教師,在絕大數情況下他們都擺脫不了自身的命運,而這樣的生存環境和前提條件也促使他們產生利用自身條件躋身上層社會,從而改變命運的想法。
(一)對自我職業身份認知的相似
作為寫家庭教師的典型代表,人們常會把《簡愛》與《名利場》進行對比,往往是針對兩本書中的女主人公進行分析,可縱觀19世紀的西方世界,家庭教師的對比分析不應只局限于單一性別中,也可以通過不同國家不同性別的相似人物進行具體分析,在同與不同中把握時代特色,更好地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不管是《名利場》中的蓓基還是《紅與黑》中的于連都在最初將家庭教師作為自我身份轉變的跳臺,蓓基并不是真心想做家庭教師,而是考慮到可以就此離開寄宿學校,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能以及個人魅力贏得男主人的青睞,“瞧著吧,總有一天,仗著這點聰明,總有一天我會活得特別氣派……”[2],她從未想過安守本分,她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卑微的處境,于是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討好任何對她有利的人,對于家庭中不同地位的人她也有著不一樣的態度,“她對克勞萊太太不冷不熱,不錯規矩,卻很聰明的把大部分心思用在其余個人身上...她對克勞萊先生又恭敬又服帖。[[2]”克勞萊夫人在家中無足輕重,于是蓓基便把大量心思用在討好他人身上,她不僅贏得下人們的好感也俘獲了一家之主克勞萊的心,假裝無知去迎合滿足他的虛偽?!凹彝ソ處煛睂砘裕皇沁M入名利場的幌子,只是實現自我目標的包裝。同樣,于連最初學習拉丁語也是因為想要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個人魅力,通過家庭教師這一身份周旋于上層社會,在他看來對上層人的教學是毫無意義的,他關心的只是他個人目標的實現。
(二)個人命運的相似
蓓基與于連兩人有著相似的性格和遭遇,兩個人都才華橫溢,相貌尚佳,都懷有無限的激情,雄心抱負,都迫切地想要改變命運,都對上層社會蔑視和仇恨,但同時又虛偽狡猾,拼命想要融入其中,卻最終夢想破滅。
蓓基,精通法語,她有著魅惑的面孔和歌喉,談得一手好鋼琴,令人深陷其中。她舌燦蓮花,思維敏捷,有著一定的獨立思想,同時她也虛偽叛逆,自私利己,沉迷于紙醉金迷。在她看來,愛米莉亞又愚笨又平庸,而愛米莉亞之所以受到世人歡迎,稱贊的原因在于她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蓓基的幾次男女私情也說不上放蕩,對喬治的調情也是出于報復。[3]蓓基天真地認為她可以利用上層的愚昧與虛偽成功上位,當她第一次嘗試利用愛米莉亞的哥哥進入上層社會的時候,她第一次被上層社會無情地拋棄,可她未曾放棄而是來到克勞萊府,靠才智,風趣,美貌等,幾乎接近于侯爵夫人的地位,她明白自身處境,審時度勢地找到了克勞萊老太太,這個骨子里傲慢虛偽,刁鉆古怪的上層人做依靠,并使老太太原本的遺產繼承人羅登對她情難自拔,兩人秘密結婚,正當蓓基沉浸在自己的喜悅中時,克勞萊侯爵的太太去世,克勞萊侯爵這個粗俗的老頭向蓓基求婚,于是她與羅登的秘密暴露,老太太立即反對,并一改前態,咒罵蓓基并取消了羅登的繼承權,于是蓓基再一次被社會拋棄。之后,蓓基與羅登雖然過著上層人的生活,但是,羅登卻是一個誓愛賭博的浪蕩子,蓓基與他的生活只是表面上的光鮮,蓓基不得不靠借貸等方式補貼家用,最后在借貸的壓迫以及自我的難以滿足下,蓓基接受道貌岸然的斯丹恩勛爵的“幫助”。她覲見國王,再一次進入上層社會,接受與斯丹恩的偷情,但很快羅登發現真相,于是蓓基第三次被上層社會拋棄,而這一次拋棄是把她從最頂點狠狠地拋回了社會底層。
類似的,于連一個儀表堂堂,有些瘦弱的法國木匠之子,精通拉丁語,才思敏捷,巧舌如簧,一方面對上層社會曲意逢迎,渴望成為一員,另一方面對其無比痛恨蔑視。于連向上爬的第一節梯子是瑞那,一個被傳統家庭觀束縛的溫柔的市長夫人,而于連出于對市長的憤怒和對上層社會的不滿,把她作為報復的工具。在于連看來,這是他獲得認可和勝利的標志,他也漸漸在市里有了名氣,才能得到顯露,然而這樣的偷情卻被告發,于連不等不落荒而逃,這也是于連第一次被上層社會拋棄。接著,于連放棄了最初的夢想—成為將軍,而是轉為教士,以虛偽的面孔出現在虛偽的上層社會中,“他憑借著宗教踏入了上層社會,他以裝扮‘徹底的偽君子’為手段,不但換取了侯爵的信任,而且還獲得侯爵女兒馬特兒的愛情[1],過上了奢華的物質生活,甚至還有可能獲得爵位,就在這時他被瑞那夫人的來信出賣了,身敗名裂,而他在槍殺瑞那夫人未遂后,鋃鐺入獄,最終被判死刑,而這也是他第二次被社會無情拋棄。
雖同處于19世紀歐洲,但薩克雷和司湯達兩位作家的具體的時代背景又有所差異。薩克雷所處的時代在英國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這是一個在大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時代,女性的解放,經濟地位的提升,女權運動如雨后春筍,女性開始覺醒。然而,這個時代依舊以男權思想為主流,大多數女性的地位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就連維多利亞女王自身也是極其反對女性主義,這個時期的婦女以其溫柔善良,無私奉獻,盲從無知,被冠以“家庭天使”的名義,,而這實際上卻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是欲將其作為可供人把賞的玩偶。一旦女性出現了有違背傳統婦女道德的行為,就會被視為離經叛道,遭到社會唾棄。除此以外,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被塑造成無知,善妒的形象的同時,還幫助男性一同欺壓同伴。女人最好的命運便是婚姻,便是想盡一切辦法有個好丈夫。教育的不徹底,思想的保守,經濟的不獨立,社會的偏見等都造成了一個下層女性企圖想要改變個人命運的悲劇。
蓓基生活的名利場,“是一個弱肉強食、唯利是圖、沒有道義、趨炎附勢、金錢統率一切的社會,是一個‘名利的市場’。[3]在《名利場》中的蓓基有著一定的學識,獨立思想,可是在某種程度上和那些只學刺繡,拼寫,唱歌的婦女沒有多大區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取悅男人,始終擺脫不了依靠男人的命運。從這一個角度來看蓓基一再試圖利用自身魅力上位的想法并不能說明她就是一個淫蕩虛偽,奸邪狡詐的女人,這是這個時代下一個女人不可避免的想法。
盡管如此,世人包括作者對蓓基的大多都是否定和批判的??奢砘哪苎陨妻q更多出于求生的本能,以及下層社會對于迫切想要改變自身命運進入上層社會的愿望,卻一再地被世人嘲諷,一方面她苦苦掙扎,圓滑世俗,另一方面卻天真善良,表面上看她可以應付自如地在上層社會生活,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次次扳回局面,實際上卻是太過天真,沒有真正認清這個社會的本質,沒有意識到自己一開始就是不被這個虛偽的上層社會所接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壞相比于上層人而言太微不足道。即使是對一開始就厭惡她的都賓,在最后為了好友愛米莉亞的幸福,她都寧被其記恨也戳穿了愛米莉亞對喬治的幻想,最終促成了都賓與愛米莉亞的婚姻。在她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一無所有,心存幻想的女人在殘酷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苦苦掙扎。蓓基最大的錯誤就是虛偽,而這個虛偽是那個時代的通病。除此以外,蓓基的錯誤還在于她是以一個毫無家庭背景的下層叛逆女人的形象來與這個男權社會對抗,結局注定是悲劇。
與此不同的是司湯達所處的時代正值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義與日益強盛的資本主義之間激烈碰撞的時期。不同于蓓基的是,于連雖然也地位不高,但他來自小資產階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受到過進步思想的熏陶,不會受到男權思想的壓迫,司湯達在一開始就賦予了于連與邪惡抗爭的使命,而這也在一開始就將于連和蓓基區分出來。懷著對拿破侖的盲目崇拜,對上層社會的憎恨,于連在每次征服市長夫人以及其他上層社會的人時,感到的更多的是興奮,如同一個英雄贏得戰役,而當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奢侈浮華不斷沖擊著他時,他漸漸沉迷其中,而他也在一步步攀升中意識到在這個虛偽的社會下宗教才是真正的統帥,他的夢想也“從三十立功于戰場而躍升為將軍”,變為三十歲的主教[4],這也反映出封建社會極度腐朽所帶來的個人的不斷墮落。
而于連之所以能被成為英雄,并與蓓基最終命運不同,更在于他的自我抗爭,自我墮落后的自我醒悟。在獄中他幡然醒悟,意識到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來自于內心的平靜與安寧;意識到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尊敬,那就是自我的堅持與抗爭;意識到他的死不是因為謀殺或欺騙,而是這個腐敗墮落的社會是不會允許他這樣一個下層人的反抗,是這個社會要遏制他的雄心,而這一點也從根本把于連和蓓基區別開來,因為蓓基即使在遭受了很多次的拋棄后依舊選擇與這個社會“和諧”相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到悲劇的根源??捎谶B,在他生命走向終點的最后一刻,徹底劃分了正義與邪惡的界限,與邪惡勢利以死決絕。[4]
《名利場》和《紅與黑》都深刻地揭示當時的時代特征,都是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對于人性的揭露也是入木三分。兩者存在著諸多相似與差異之處,歸根到底就是歷史主要矛盾的差異,就本文觀點而言,《名利場》更多的是性別沖突,是男權思想下女性的一次反主流的失敗嘗試,而《紅與黑》更多的是階級沖突,是落后制度與新興力量之間的較量。其中兩部作品兩個主人公的個人悲劇也反映出個人與時代社會的矛盾沖突,在19世紀虛偽的階級社會下,個人的掙扎必然導致自身精神或身體的毀滅。
[1]]田武俊,唐博.白日夢、男權思想、女性意識——三個家庭教師形象背后的作家世界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2(6):92-95.
[2]薩克雷.名利場[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第10章.
[3]張生珍.剖析《名利場》中蓓基的另一面[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4):63-65
[4]馮少芬.《紅與黑》的多重象征[J].小說評論,2012(S2):63-67.
[5]江媚.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中的“家庭女教師”典型形象分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76-78.
I
A
1006-0049-(2017)08-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