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超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100
?
淺探當下臨終關懷在我國的問題及對策
康志超*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100
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中人們對生的重視遠大于對死的重視,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和追求長生不老的各種歷史故事以及隆重的結婚慶典、小孩過滿月、成人禮等等無不從正面或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生”的極大關注。然而對“死”則是避諱的,認為很不吉利,也盡量避免提及。當前,在國內外臨終關懷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在各個學科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建樹。但是,在我國的偏遠地區和許多固守傳統觀念的人眼中,依然更愿意把臨終病人帶回家里等待死亡,因為他們堅信葉落歸根,在家中“落脈”才能使亡者的靈魂得到安定,才能夠有歸宿。而不愿意把臨終病人放在冰冷冷的醫院或臨終關懷機構,這對于病人或家屬是不能接受的。另外,由于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藥品問題、資金問題、教育落后、機構分布不均及相關保障制約的影響,臨終關懷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從宏觀和微觀的層面上采取積極有效的針對措施,對癥下藥,多管齊下。一方面,維護臨終病人的尊嚴,使其安詳度過生命的最后旅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臨終關懷是針對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采取的一種包括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關懷與照顧,它涉及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多門類的邊緣學科。臨終關懷的目的是減輕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提升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同時也減輕親屬的心里痛苦,幫助形成正確的生死觀并加以接受。也是符合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根本目的的。此外,對于信仰宗教的人士而言,臨終關懷的根本核心是幫助案主在最后的時光里認真悔改,使靈魂得救的一種靈性關懷。臨終關懷是一項符合全人類福祉的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
首先,臨終關懷具有集群性的特點,一般意義上的醫療所針對的患者是單個的患者本人;而臨終關懷所關注的對象是患者本人及其患者的家屬,是有很多人的,因而具有集群性的特點。不僅需要醫生對病人的身體和心理上進行治療,也需要醫生和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對患者的家屬及其親近的人進行心理方面的治療,讓其家人能夠盡快從悲痛中走出來,認真面對接下來的生活,讓內心充滿勇氣,也讓生活繼續有意義繼續豐富多彩。在我國臨終關懷還有不成熟的特點,臨終關懷在我國起步較晚,并不像國外那樣有長期的發展過程和成熟的治療模式,目前在我國還主要是純粹的家庭治療的護理方式,臨終關懷還沒有具體的成熟模式,還在探索的路上前行著。舒緩治療也是臨終關懷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因為當一個病人成為臨終關懷的對象時,他身體的病情已經不是最需要治療的事情了,此時對于病人心理的關懷已經上升為首要的任務,進行舒緩性治療讓病人能夠沒有遺憾的安詳的離開人世。最后,臨終關懷還具有公益性的特點,顯而易見,臨終關懷無疑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既包括政府部門和慈善組織,也包括醫生和專業的社會工作者,臨終關懷的發展始終影響著全人類的福祉。
(一)臨終關懷的有關機構數量太少
首先,臨終關懷這項偉大的事業在我國的發展才短短的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各方面都還很不成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理論還是實務方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臨終關懷的機構數量還十分稀少,與我國十三億多的人口相對而言嚴重不成比例;而且這些僅有的為數不多的臨終關懷的機構還只是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的發達省份和直轄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江蘇等,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和很多欠發達的相對落后的省份還幾乎是沒有專業的臨終關懷的機構的。即使在僅有的這些臨終關懷機構和醫院的臨終關懷病房中,它們的臨終關懷的具體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向等是不同的,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二)臨終關懷的專業人員大多不夠專業
因為臨終關懷的事業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還十分的短暫,這項偉大的事業還沒能在我國結構化、系統化的成熟發展起來,因而還沒有專業化的培訓機構;再加上我國的國情具有深受傳統思想文化影響的特點,很多的家庭是根本不愿意把臨終病人交給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服務的,大多數的老百姓更愿意把臨終病人接回到自己家里等死,臨終的病人自己的思想觀念也是一樣的,他們自身希望能在自己的家里去世,死后能被埋到自己的家鄉,正所謂“葉落歸根”。此外,目前,我國的臨終關懷的機構是在醫院設置的臨終關懷病房和臨終關懷床位,所以在這里工作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醫院的護士,這些護士所接受的培訓基本都是所有護士應該接受的培訓課程,她們是沒有接受過非常成熟的專業的臨終關懷的系統的培訓的。
(一)大力加強人文關懷理念的普及教育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仍然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新舊思想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擊,在這樣的社會轉型的時代大背景下,如果自發的進行臨終關懷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不能夠真正的完成的,也是不現實的,是需要科學的、系統化的臨終關懷的理論和實踐來引導的,而加強人文關懷理念的普及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死亡觀念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正確的死亡觀念則更加的重要,而死亡觀念的形成又是離不開系統化的人文關懷的教育的,不幸的是,我國目前的教育系統當中關于死亡觀念的人文關懷理念的這一塊領域是相當缺乏的,甚至于是基本是空白的。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差異不僅表現在經濟水平方面,更表現在文化水平和思想觀念方面,我們有必要彌補這部分空檔,將符合現代文明和價值觀的死亡觀念廣泛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將教育系統中的有關于正確看待死亡的人文關懷的理念進行補充和完善。最終促使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城鄉都能夠得到順利的開展。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相關內容和體制
針對目前臨終關懷在我國的種種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相關的改革和完善內容,對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專門化的教育和培訓。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尚未建立,而且我國的保障制度還不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各種慢性病的增多,臨終關懷也越來越成為迫在眉睫的需要仔細考慮的現實問題。根據目前我國的國情和現狀,政府依然在社會工作及其相關領域發揮著主要的作用,臨終關懷作為社會工作中一個占有中大比重的內容,政府自然而然要發揮其主導性的作用,不僅僅要在資金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更要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多下工夫,制定和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此外,我們還應當學習和借鑒國外已經成熟和發展起來的理論,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將其融會貫通加以利用,真正內化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轉化運用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的倫理困境甚至是道德和法律上的沖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和技巧加以解決這些困難,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促進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的順利發展。
[1]孟憲武.臨終關懷[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溫志大.走向天堂—人類死亡探秘與臨終關懷[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李義庭.臨終關懷學[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康志超(1991-),男,漢族,山西太原人,揚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R
A
1006-0049-(2017)08-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