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陽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康德“義務論”對醫患關系的倫理學啟發
安 陽*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眼看著如今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我們似乎能想象到一個充滿真善美的社會就在我們面前。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遺憾的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并沒有趕上經濟的發展速度。目前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醫患關系“就是其中十分棘手的問題之一。
傳統的醫患關系僅僅是指醫生與患者之間一對一的關系,而現代醫學卻更注重醫生以及他所代表的群體中非技術方面的意義,比如道德和情感。說它棘手,是因為醫患雙方是以一種不平等的身份開始的這段關系。即使在表面上看來,他們的目的與愿望是一致的,但是現實卻往往不像這么簡單。
第一,醫患雙方的知識水平差距大。在患者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甚至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面對龐大的醫療機構就會產生一種”任人宰割“的無力感。在這個人與人之間信任感十分脆弱的社會中,醫患關系緊張問題愈演愈烈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第二,盡管醫患雙方在治療的愿望與目的上是一致的,但由于雙方在地位、利益、文化和思想水平方面的不同,對治療效果的理解也產生一些差異,因此醫患雙方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們對現實情況束手無策的時候,康德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康德本身就是一個準則義務論者,他把道德要求看作是一種命令,并且是一種絕對命令,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都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道德命令有假設命令和絕對命令之分。假設命令是以某個條件為前提的命令,比如醫生為了獲得好的名聲或者高額回報而給病人看病。但絕對命令是不需要任何前提條件的,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道德約束力,比如救死扶傷就是醫生的本職責任。那么對于理性人類存在者而言,什么樣的命令是不需要任何前提條件而存在、并且自身富有強烈的道德約束力呢?用康德的話來說,即是“只按照你同時想要讓它成為普遍規則的那個準則去行動。”
醫生對待患者態度冷冰冰,不論患者的經濟條件如何都使用昂貴的藥品;患者又對醫生出言不遜、一個不滿意就拳腳相向。在康德這里,這些行為無疑都是不道德的:如果將這種行為準則普遍化,它必然會激化雙方矛盾、影響醫院秩序,進而不利于社會信任機制的建立。
如果說,一個能夠通過“可普遍化檢驗”的道德準則是在社會實踐的積累中得來的話,那么,康德認為,善良意志是唯一必定好的東西,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是好的,不需要以任何條件為前提。
在這里,我們還要提到康德的另一個概念——道德責任。如果某位醫生為了謀利,給病人開昂貴的藥物,帶病人做無謂的檢查,又或者是醫生出于同情救治患者,即便他們最后都使患者康復,他們也不是出于“責任的動機”。也就是說,醫生并不是看到醫者救治于人是一種責任而去這么做,僅僅是因為其他的原因。這樣一來,就說明醫生救治患者這種“道德行為”是有條件的,這也是不符合康德道德的要求的。在康德那里,某種行為只有出于責任的動機,才是符合道德的。
“人性公式”被看做是康德提出的第二條絕對命令,它強調人作為一個自主的理性存在者本身而具有無限的價值。也就是說人不僅僅是生活的手段和條件,最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目的而存在。
引發醫患關系矛盾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患者感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引用一個最俗套的例子,一位腎衰竭的病人終于等來了腎源,就在此時,一位科學家也急需腎移植,并且這位科學家正在主持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作為醫生,應該如何抉擇?如果是功利主義者,他會選擇救治科學家,因為從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來看,顯然科學家能夠給社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福祉。然而從康德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一樣的,這種行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道德的,并且不利于緩解醫患關系的矛盾。
康德必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康德的“義務論”對解決現世的醫患關系矛盾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第一,他要求醫患雙方都要培養自己的善良意志,并依據責任動機,用絕對命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第二,他要求醫者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病人,不依病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以及財富的多寡給與任何形式的優待。就像剛才提到的腎衰竭病人和科學家,不能依其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分等,醫者應一視同仁。這個理論也同樣適用于反對一些以人為實驗對象、忽視人的生命價值的實踐行為。
盡管如此,也有許多質疑的聲音。反對者們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普遍化原則作為我們進行道德判斷的依據并不是很充分,因為某些通過普遍化原則的行為準則可能并不與道德相關。比如“我們每天要喝八杯水”。
其次,康德的道德體系針對的是具有理性思考的人,而在面對喪失理性思維的人以及嬰兒時,這些準則便不再適用。很容易助長醫務工作者的強勢地位,滋生“家長式”的醫患關系模式的產生。
再次,依照康德“責任動機”的理論,我們發現,一位醫生盡管出于同情心來救治患者,我們也不能說他是一個道德的醫生。這顯然與我們的常識不符,也不利于醫患關系緊張問題的解決。給予患者情感上的安撫,或者與患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是對患者治療的一部分。
但是,我想說,任何一種理論都有不足,但這并不影響它在當時甚至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無論在什么現實問題面前,都沒有十全十美的答案。無論如何選擇,總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這種道德兩難問題是倫理學無法規避的,同時它也是倫理問題的特點與樂趣。
[1]李本富,李曦.醫學倫理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安陽(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B
A
1006-0049-(2017)08-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