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珂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
互聯網金融P2P網貸刑事風險與規避
鄭 珂*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互聯網金融P2P網貸平臺在運行中根據模式不同,可能觸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集資詐騙罪等,平臺運營者當采取相應犯罪風險防范措施。 關鍵詞:P2P
互聯網金融是指運用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活動,大約自2014年起,我國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特別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互聯網金融列入國家戰略后,在政策的允許和鼓勵下,我國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一方面,對我國眾多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實體經濟經營困難,股市低迷,房地產投資渠道風險劇增,而通貨膨脹又較為嚴重,資金需求和投資需求都亟需途徑,互聯網金融迎合了兩方需要,發展迅猛。根據2015年7月14日國務院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廣義的互聯網金融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集合了信息中介服務、融資、支付和投資理財等功能,狹義的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投融資金融行為的互聯網金融,是指其中的P2P網貸和股權眾籌,近年來發生的互聯網金融犯罪行為,也是在以上兩種模式中。界定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的罪與非罪,防范融資平臺犯罪,有現實意義。
P2P網絡借貸,也可稱為P2P網絡融資,是主體對主體,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借貸,當借款主體為企業時,也可稱為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融資。P2P網貸的基本模式是,運營者建立網絡平臺,借款人申請在平臺上發布借款,平臺審核后發布信息,投資人在平臺上看到有借款標的后進行競標,并通過平臺本身設立的賬戶打錢進行投資,借款通過平臺賬戶到達借款人手中,借款人再按借款時的歸還計劃還本付息直至還清。①
對于從事P2P網絡借貸的平臺,在僅提供信息中介的情形下平臺的刑事風險包括,第一,由于借貸款都經過平臺本身賬戶,平臺為了提高效率,資金收取和放出往往存在時間差,資金來源與去向并不完全匹配,必然存在留有資金結余的情況,可能被認定為借貸資金用于金融活動,而被認定為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相關構成要件,銀監會對P2P網絡集資劃定的四條紅線違法提示中,也規定了“不得形成資金池”。第二,平臺可能成為借款人利用借貸平臺發布不實信息,取得借款后進行非法金融活動成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取得借款后不按貸款用途揮霍使用成立集資詐騙罪或詐騙罪的共犯,當平臺犯罪風險防范措施不當時,有可能被認定為借款者相關犯罪的幫助犯,銀監會處置非法集資辦公室主任劉張君指出的在P2P網絡集資中三種情況可能涉嫌非法集資的情形就包括“未盡審查義務,默許或者未及時發現借款人實施非法集資犯罪活動”。
現實中平臺往往為了吸引更多融資者和投資者,除了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外,還提供理財、擔保等其他增信服務,對于吸收資金代為理財或擔保的行為,可能被認定為吸收存款進行金融活動,破壞金融秩序而成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銀監會對P2P網絡集資劃定的四條紅線違法提示中,規定了“不得提供擔保”,至此事實上自擔保型的P2P平臺由于違反銀監會的規范性文件,已不具備合法的生存空間,大批P2P平臺轉而尋求第三方擔保②,而若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實際控制人與平臺實際控制人為同一人時,亦可能被認定為自擔保而可能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實際上,自擔保型平臺由于面臨較大的壞賬風險,如當平臺持有資金無法支撐還貸時,現實中發生多起平臺關閉卷款失蹤事件,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
此外,若平臺運營者自行發布虛假借款信息,實為進行自融業務,或者從事龐氏騙局,新貸還舊貸,或者平臺收到借款后未發放給借款者而自行處理,當數額或受騙人數達到一定標準,都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
對于P2P網貸平臺運營者而言,當涉嫌犯罪將可能面臨刑罰懲罰的巨大痛苦,為了避免違反刑法,危害金融管理秩序和侵犯他人財產權,需要在平臺運行過程中注意避免違反法律規范,規避刑事風險。
第一,僅提供信息中介的P2P平臺,平臺作為出借人、借款人的資金中轉站,不可避免地會形成資金池,平臺當嚴防為了提高資金利用率而對該資金進行金融操作,如進行投資,否則可能被認定為非法將公眾存款投入金融活動破壞國家金融管理秩序,可能成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規避風險的主要方法是不對資金池的資金進行平臺中的借貸放款以外的操作,或者明確告知出借人并征得其同意,代為進行投資活動,平臺與出借人簽訂認購書、風險揭示書、交易提示及投資免責聲明,核心為避免自行對資金池中的資金進行投資或其他金融活動。
第二,不法借款人可能利用平臺進行詐騙或其他不法行為,當符合集資詐騙罪對借款行為的不特定多數人借款等該罪其他要求時,借款人將成立集資詐騙罪,平臺接受借款人申請,發布借款信息,轉移借款資金等行為處于幫助行為的地位,極可能被認定為幫助犯,對此,一方面,平臺當對借款人的借款事項和借款用途要求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并且在借款人取得借款后,對其實際用途進行適當的監督即要求借款方持續提供資金用途證明,并在其不提供證明或證明有涉假嫌疑時及時告知出借方,或者至少對借款方實際取得借款后用途不予任何過問,另一方面,平臺在出借方競標時明確告知本平臺僅提供信息中介告知服務,對借款方取得借款的實際用途并不知情,平臺盡最大可能審核借款方的借款真實性,對借款行為的實際發生無任何促成意思。核心是平臺避免被認定為具有幫助故意,平臺需盡一切方法保證自身對借款方的不法用途無任何認識或放任意思。
第三,對于提供第三方擔保增信的平臺,需防止第三方與平臺本身有相當關聯,避免被認定為實際同一人而被認定自身進行吸儲行為,在擔保方無法償還債務時,被認定為集資詐騙罪。當然,平臺當嚴防虛構借款方自我融資并無法償還,或進行旁氏騙局行為,避免成立集資詐騙罪。
[ 注 釋 ]
①汪天,張敏.P2P網絡借貸平臺犯罪探析.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5(3).
②劉憲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刑事風險及責任邊界.環球法律評論,2016(5).
鄭珂(1991-),男,浙江衢州人,法學碩士,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學。
F724.6;F
A
1006-0049-(2017)08-01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