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偉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
淺談北島及《今天》的文學流變
殷 偉*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中國當代文學當中,北島及《今天》的存在異常“閃耀”,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今天,從原來的潛在寫作發展至新時潮,在到海外漢語文學創作,北島與《今天》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而通過對北島及《今天》的文學流變進行分析研究,我們能夠準確了解到現代漢語同世界文學之間的關系,而這對于我國文學的長久穩定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作用。
(一)北島
北島,原名趙振開,出生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是中國當代杰出詩人,其開創的朦朧詩派以及同芒克等人聯手創辦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乃至漢語言文學發展史上均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創作的詩歌集如《太陽城札記》、《陌生的海灘》和散文集《失敗之書》、小說《波動》等均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其本人也先后多次獲得包括古根海姆獎等在內的各項文學大獎。
(二)《今天》
《今天》是由北島和芒克主辦,于1978年的民間詩歌刊物,主要刊登包括詩歌、評論、小說以及部分外國文學譯作,雖然《今天》中小說的比重非常大,但實際上,仍然是詩歌的影響最為廣泛而深遠。而北島在《今天》上發表的刊詞《致讀者》更是表達了其創辦《今天》的初衷,以及北島等人對于詩歌、對于社會的美好理想。
(一)1979年以前的北島及《今天》
北島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但初期的作品并不十分成熟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在1979年之前,北島在其詩歌創作當中借鑒了矛盾修辭法,同時詩歌的朗誦語體往往鏗鏘有力,而其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等作品也被看做是美學上比較淺顯的“潛伏寫作”,即觀念影響甚至決定著寫作,因此出現了大量晦澀難懂的創作,后被評論界戲稱為“朦朧詩”[1]。而在1976年北島妹妹的意外離世使他開始重新回歸到詩歌創作,隨著文革結束“天安門事件”得以平反,民間話語又重新有了生存的舞臺和空間,在此背景之下,北島與芒克在1978年正式在北京創辦了《今天》,并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朦朧派詩歌。
(二)1979-1986年的北島及《今天》
《今天》的創辦標志著地下文學的正式興起,并且其發展力量逐漸壯大,開始能夠與官方文學對峙,此類作家勇于表達自身觀點、沖破語言束縛的創作也被看做是“流散文學”[2]。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國政治路線經過搖擺之后最終確定,《今天》包括北島本人也因其反叛意識而受到了官方的批判和打擊,不僅《今天》被迫停刊,同時北島也成為文化批判對象并要求寫檢查等,在商業化浪潮的推動和影響之下,詩人被賦予了類似救世主、抗爭者等各種各樣的錯誤身份,而此時北島的詩歌創作也因此陷入了存在主義的困境。
(三)1989-1999年的北島及《今天》
從1989年開始,北島移居國外并開始了一段漫長的海外漂泊之旅,在這次“生命旅途”當中,北島在長期的漂泊和孤獨狀態下創作了《在天涯》、《開鎖》等詩集,并且在其不懈努力下《今天》于1990年得以復刊。而此時的《今天》,經過北島與其他部分滯留在海外的作家共同決定將刊物方向調整為海外漢語文學的先鋒雜志,即《今天》在繼續發表文學作品的基礎之上,也開始逐漸支持包括戲劇、獨立電影、新紀錄片等在內的各種一直被視作為“邊緣文化”的藝術,使得中國文化得以在海外繼續發揚光大。這一時期下的《今天》依舊堅持文學的“先鋒性”,堅守其純文學的本質,但由于其遠在大洋彼岸,因此也使得當時國內的學者與讀者無法近距離接觸到《今天》[3]。
(四)2000年以后的北島及《今天》
在進入到千禧年之后,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相應變化,北島也再次被中國大陸所認可,其散文、詩作等再次回歸中國本土文學的行列當中,而在經過漫長的漂泊之后,北島的詩歌乃至文學創作已經從原來的包含激越之情轉變為一種“無限悲觀的幽默”,而其在回歸故土時也發現自己成為了徹徹底底的異鄉人。此時的北島尋找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故鄉、是生命的終點站。因此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今天》變得更加全球化,實現民族文化復興之夢成為了《今天》新的動力并一直延續至今。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對北島及《今天》的文學流變進行簡要分析研究,了解到北島等人從原來“朦朧派”向“今天派”的發展轉變,從“潛在創作”到“流散文學”再到如今的文學創作全球化。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文學與思想的獨立性、前衛性始終支持著北島以及《今天》,而這也成為其永葆生命力的關鍵。
[1]亞思明.昨天與《今天》——一份刊物見證下的一段漢語文學史[J].揚子江評論,2016(03):26-35.
[2]崔春.論北島及《今天》的文學流變[D].山東大學,2014.
[3]高霞.北島詩歌與散文創作研究[D].延邊大學,2015.
殷偉(1976-),女,山東棗莊人,本科,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方向。
I
A
1006-0049-(2017)08-02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