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倩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
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責任研究
武 倩*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到來,我國的生態環境也在面臨著挑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占據主導,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消耗與浪費,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社會各項建設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期以來,生態問題不斷爆發與企業的不良發展方式有著必然聯系,因此企業的生態責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履行是關乎社會發展的重要事宜。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企業的生態責任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活動中,合理地使用資源,在追逐利益的同時,采取合適的經營和生產方式,能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使企業得到長期的發展,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身的貢獻。企業的生態責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產品的選材及制作工藝中力求做到符合國家標準,環保可持續。第二,在建立項目時使用新的清潔工藝,減少資源浪費及污染,采用先進管理技術和手段,完成綠色項目的建立。第三,注重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致力于開發、完成有益于人類健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產品與服務。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主體,在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有一些企業給生態環境所帶來負面影響十分顯著。
(一)企業過分追逐利潤,生態責任意識淡漠
利潤是企業能持續經營的基本條件之一,利潤也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企業的本質是追逐利潤,沒有利潤企業也將走向滅亡,但是這并不代表企業可以忽視自身所承擔的生態責任。在不斷牟取高額利潤的時候,很多企業只關注自身經營過程中如何在減少投入及自身的耗費的同時增加收入,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生態成本的消耗很少在他們的邏輯思維的過程中體現,因此,現今大多數企業的共性問題首先是生態責任意識淡漠,久而久之,生態環境的惡化日益凸顯,改善環境又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加以治理。
(二)企業生產經營方式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很多企業為了不增加開支,依然采用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增加生產要素量、資源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但對資源的需求量大,環境的負擔重,長此以往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惡化。眾多企業之所以不愿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這些企業利潤產生一貫依賴投入資源,轉變經營方式就意味著所有的生產設備的升級及經營管理方式更新換代,這無疑是一大筆成本。第二,許多企業的負責人依舊持有舊觀念,認為社會生態責任與自己無關,本企業的一點污染及浪費不會給大自然帶來很大的威脅,慢慢累積量變發生了質變,造成不良后果。第三,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提升了整個社會消費欲望,這也導致了一部分企業來不及考慮環境負擔,只追求短期利益,對經營方式的轉變無暇顧及,對資源采取掠奪性的使用。
(三)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及企業生態責任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
我國的環境法律體系總體相對完備,對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憲法為核心,其他環境資源保護規定及各項行政法規為補充,近幾年也有諸多關于環境保護及企業生態責任的法律、法規出臺,法律體系不斷趨于成熟,但有關企業生態責任的法律法規還有不足之處,如對企業生態責任的問責、追責缺少具體規定,對于某些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對于企業生產過程的法律要求也尚未完善,個別細微問題還未做出法律規定。
(一)加強企業生態責任意識,樹立新的價值取向
觀念轉變是行為改變的開始,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企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長期以來企業以利潤為生產的最直接目標,以征服自然的理念,不斷消耗著健康的生態環境,這些現象其實是企業對發展終極目標沒有正確認識,企業的發展從長遠的角度看是為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在生態文明時代,利潤不能成為衡量企業優劣的唯一標準,新的發展觀念應該首先調整好人與自然、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只有這樣的企業才是有長久競爭力和活力的企業。
(二)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綠色經濟
企業作為經濟建設的主體,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和理念,將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在生產規模不變的基礎上,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來增加產量,這種生產方式耗能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升,長遠經濟效益好,發展綠色經濟,合理利用資源,積極研發新生產技術,注重綠色生產。
(三)完善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及企業生態責任的法律法規
為了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統一,除了加強社會公共輿論導向積極引導企業履行生態責任外,還應該有國家的法律法規保障,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法律法規的完善過程中盡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快出臺和實施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法律法規,對各個領域出現的威脅到生態環境的行為做好法律責任劃分及合理的法律追償與制裁,增加環境保護執法力度,不斷加強法律法規約束性及嚴肅性,加大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及企業生態責任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促進企業承擔自身生態責任。
[1]黎敏.生態文明建設中企業實施綠色責任的現實意義和路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9-11.
[2]高宜新.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的幾點思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12):158-160.
武倩(1987-),女,西安培華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組織行為學。
F
A
1006-0049-(2017)08-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