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明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
穆棱市奮斗水庫考古調查的主要收獲與認識
王長明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穆棱市奮斗水庫位于黑龍江省穆棱市穆棱鎮東南約14.1公里、穆棱河干流上游地區。地理坐標為北緯44°28′、東經130°16′。該水庫是一座以城鎮供水為主,兼顧灌溉、防洪的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庫區所屬區域為長白山系老爺嶺東麓中低山區,地貌單元可劃分為低山丘陵、山前臺地、沖擊堆積階地和河谷低漫灘等。為配合穆棱市奮斗水庫工程建設,2012年10-11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建工作隊,對該工程建設用地進行考古調查工作。經實地考察該工程共涉及10處古文化遺址,現將本次調查遺址概況介紹如下: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興村東南1.7公里的崗地上。地理坐標北緯44°24′12.7″,東經130°22′33.2″。遺址南北200、東西50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地表發現有陶器口沿、腹片及器底等,以夾砂黃褐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灰褐陶,為漢魏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興村東南1.9公里的河谷臺地上。地理坐標北緯44°24′5.7″,東經130°21′53.1″。遺址東西200、南北1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表采集有泥質灰褐、紅褐色陶片及石臼等遺物,為隋唐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眼村東南1.8公里、山谷東側坡地上。地理坐標北緯44°24′5.8″,東經130°19′56.2″。遺址南北200、東西12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地表分布有夾砂黃褐、紅褐色陶片及石鏟等遺物,為漢魏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眼村南150米、穆棱河左岸臺地上。地理坐標北緯44°24′8.7″,東經130°18′31.8″。遺址東西300、南北150米,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地表發現有石器和陶器殘片,石器有石片、刮削器、石料等,陶片有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灰褐陶,素面,見有器物口沿、腹片及器底等,分為漢魏、隋唐兩個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眼村西北1.5千米、穆棱河右岸的臺地上,地理坐標北緯44°25′06.6″,東經130°17′34.2″。遺址東西300、南北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地表采集有陶器口沿、腹片及器底等,有泥質灰褐陶和夾砂黃褐陶,包括漢魏、隋唐兩個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眼河村西北300米、穆棱河左岸漫崗上。地理坐標為北緯44°24′35.7″,東經130°17′58.4″。遺址東西200、南北20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地表發現有石器和陶器殘片,石器為石臼,陶片見有器物口沿、腹片及器底等,以泥質灰褐陶為主,亦見有黃褐陶、紅褐陶,為隋唐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眼河村西南400米、穆棱河左岸漫崗上。地理坐標北緯44°24′13.7″,東經130°18′14.9″。遺址東西100、南北15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地表發現有較多陶器口沿、腹片及器底等殘片,陶器均為素面,可分為手制夾砂黃褐、紅褐陶和輪制泥質灰褐、紅褐陶兩種,可辨器形為罐、碗、網墜和布紋瓦,有少量乳丁狀耳。包括漢魏、隋唐兩個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泉眼河村西300米、穆棱河左岸漫崗上。地理坐標北緯44°24′27.8″,東經130°18′5.1″。遺址東西200、南北100米,面積2萬平方米。地表發現有輪制泥質灰褐陶、紅褐陶、黃褐色陶片,見有橋狀耳,分為隋唐、遼金兩個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腰嶺子村東北1.9公里、穆棱河左岸山崗上。地理坐標北緯44°26′21.3″,東經130°16′0.5″。遺址東西300、南北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地表發現有石器(刮削器)和陶片。陶片有器物口沿、腹片及器底等,均為手制夾砂陶,以黃褐陶為主,有少量灰褐陶,為漢魏時期文化遺存。
位于穆棱市穆棱鎮振興村西南1公里、穆棱河右岸河谷臺地上。地理坐標為北緯44°26′21.3″,東經130°16′0.5″。遺址東西80、南北200米,面積1.6萬平方米。地表發現有陶片、青花瓷和銅錢等遺物。陶片分為泥質灰褐陶和夾砂黃褐陶兩類,有口沿及腹片等,包括漢魏、遼金、明清三個時期文化遺存。
通過調查所獲10處古文化遺址,分為漢魏、隋唐、遼金及明清四個時期文化遺存。漢魏和隋唐時期文化遺存的分布面積較大、遺物發現較密集,為本次調查的主要收獲。漢魏時期文化遺存以泉眼河東南、泉眼河南等遺址為代表。陶器均為手制,器壁較厚,質地疏松,燒造火候較低,可分為夾砂黃褐和紅褐陶兩種,器表素面為主,有少量乳丁狀耳,可辨器形為甕、罐、碗等。以上文化特征與綏芬河流域東寧團結遺址①即團結文化的性質接近。隋唐時期文化遺存以筒子溝西北、泉眼河西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輪制為主,器壁較薄,質地堅硬,燒造火候較高,可分為泥質灰黑陶及夾砂紅褐陶兩種,器表多素面,有少量附加堆紋及板耳等裝飾,可辨器形為疊唇罐、鼓腹罐、碗、網墜和布紋瓦等。以上文化特征與牡丹江流域渤海國時期遺存②的文化面貌相似。本次考古調查所獲成果,為穆棱河干流地區的歷史文化演變、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環境和人地互動關系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注 釋 ]
①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東寧團結遺址發掘報告.吉林省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資料,1978.
②劉曉東,胡秀杰.渤海陶器的分類、分期與傳承淵源研究.北方文物,2003(1).
F
A
1006-0049-(2017)08-02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