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
試論時政新聞報道的幾點創新
田 野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時政新聞主要包括黨與政府的相關政策,方針、城市建設規劃、社會生活以及各項經濟活動等與社會關聯性較高的內容。相較于普通民生新聞,時政新聞有著明顯的政治性、政策性以及信息有效性[1]。
此前的新聞媒體,由于受傳統新聞播報模式的影響,致使其所播報的時政新聞往往是以“領導”為核心,以至于大部分受眾認為時政新聞不過是“領導新聞”,其內容均是以“為領導之上”、“領導便是新聞”為核心。領導的各項活動儼然占據了新聞節目的半壁江山,更有甚者是直接將領導活動壓在當日節目頭條,若當天該領導未展開任何活動,電臺便如同失去主心骨一般,找不到其他有意義的節目內容,就以國內某地的《新聞聯播》為例,該電臺當天共計播報了12條新聞,其中與領導活動相關的內容有6條,占新聞總量的50%,而播報時間更是超過了整檔節目總時長的75%[2]。此外,在節目的編排方面,不同新聞的時常與順序均是按照職務大小來安排,而并未注重新聞的實際價值,以至于新聞內容讓人感到十分枯燥,且官味極濃。這樣不僅會影響到觀眾對新聞的興趣,且無法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面對當前時政新聞報道所處境地,相關管理者應積極思考創新策略,并在積極探索中不斷完善。
(一)做“透”會議新聞報道,提升新聞含“金”量
以民生為主題的新聞內容往往更容易引發老百姓的廣泛關注。因此,時政新聞報道也應踏上群眾路線,將群眾作為市政新聞報道的生命線,堅持報道群眾所關心的問題。任何國家的建設均離不開人民,因此,國家所推出的各項方針與政策均應考慮到人民福祉,市政新聞報道亦是如此。
就以普通會議為例,召開會議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商討發展策略,找出解決某項問題的具體方法,這其中便會產生極為豐富的信息量,且這些信息量大多具有極強的指導性與針對性。此時,若記者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且愿意去深入思考,必將從中挖掘出有效信息,找出與群眾生活相接軌的“結合點”,發現其中的利益互通點,從而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吸引百姓的眼球。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新聞播報應站在會議之外的角度來觀察,以新聞語言替代文件語言[3]。當然,為使觀眾感到這些新聞確有值得關注之處,新聞報道除了要從會議中篩選出有效信息外,還需準備與之相關的背景材料對新聞報道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必要時還可在其中融入公正、客觀的分析與點評,如此將讓會議報道顯得更加靈活,以此吸引更多觀眾的主動關注。
(二)樹立健康的“平民”意識,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進行報道
為了提升時政新聞的報道質量,便需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進行報道。然而,要做到此點,便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樹立起健康的“平民”意識。簡言之,既關心群眾的實際生活,了解群眾感興趣的話題。若播報內容違背了群眾的實際需求,或新聞報道僅與極個別人群相關,將使時政新聞報道失去生命力。在新聞播報方式方面,應采用老百姓喜歡的方式,時政新聞內容本身便十分嚴肅,再使用生硬的播報方式,將讓人感到十分呆板。因此,時政新聞播報應盡量“軟化”,如此才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人性味道,對此,相關工作人員應從鏡頭、文風以及同期聲等多方面加以改進。此前的時政新聞報道,尤其是與會議相關時,一開始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大畫面,而后便是領導講話,之后再將鏡頭掃向臺下聽眾,如此一來,畫面中根本無法表現出實質性的內容。此外,在會議新聞的同期聲處理方面,聲音雖是出自講話人之口,但畫面卻以掃向臺下聽眾,致使新聞播報仿佛“兩層皮”一般呆板、沉悶。對此,新聞工作者需盡量使用一些資料性鏡頭,做到聲畫同步,如此將能極大地增添可視內容,給觀眾一種直觀的印象。而在文風把持方面,要盡量刪除無實質性的內容。相對于問題的提出,老百姓更愿意聆聽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此同時,新聞報道內容除了需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之外,還要善于捕捉報道的生動性,民生類新聞之所以容易引發群眾的廣泛關注,關鍵在于其中充滿了故事性。時政新聞報道同樣可利用此特性,增強新聞內容的故事性,以此吸引百姓眼球,如此方能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做“細”重大主題報道,用微觀典型闡述宏觀政策
時政新聞報道的大多數內容均與黨和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相關。且這些戰略、決策多與百姓生活相關。因此,新聞媒體在播報時政新聞時,除了需創新報道內容外,還需堅持貼近群眾的實際生活,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任務、故事以及權威論述有效結合起來,以此吸引百姓眼球。如某地《新聞聯播》在播報以《創業》為主體的新聞內容時便是由百姓身邊的小事入手,之后適當引進戰略主題,從而給當地經濟與群眾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這樣既滿足了老百姓對時政新聞播報的需求,又能夠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總之,時政新聞報道要想獲得更多群眾的關注,首先需具備一定的親和力,但也不能因此變得不符合實際。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時政新聞,其無論是在播報內容或播報方式方面均應有所創新,如此才能吸引社會群眾的廣泛關注,進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1]茆琛,陳婷婷.“微時代”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特性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150-152.
[2]陳笑春.民生視角·公共視點·國際視野——時政新聞報道的三個意識[J].電視研究,2013(06):30-32.
[3]周成剛.時政新聞報道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
G
A
1006-0049-(2017)08-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