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程
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文化認知視角下古諺語文化翻譯研究策略
陳美程*
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在翻譯策略上,歸化和異化是比較常見的兩種選擇,文章后半部分主要結合具體事例,在文化認知視角下分析這兩種策略在古諺語翻譯過程中的選擇與搭配。
認知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認識,主要是人類對外界的感知和認識,或者說是人把加工在大腦中的內容通過辨識產生的感知和認知[1]人的認知智能包括感覺、自覺和記憶、思維等相關過程。其實人的認知過程就是將這些內容通過頭腦加工,做出分析、概況和總結,最終得出自覺的結論、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從心理學角度考慮問題就是將問題做出初步判斷,形成系統化和理論化的辨別方式,處理個體思維和心理功能兩大方面,因而以認知為基礎的科學就是認知科學。德國的翻譯理論家威爾斯(Wilss)認為,翻譯是認知、理性和聯想性的交際語言,其實語言的本身就有很多可拓展性,例如不同的話語就能有著不同的翻譯方式,例如if you do not leave,we will die together 這句話運用中文有著不同的翻譯方式,比如“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問世間情未,只教人生死相依”、“天地合,哪敢與君絕”、如果高深一點的翻譯就是你在或不在,愛就在這里不增不減,不同的人翻譯必然有著不同的意味,這和人的認知有著直接關系,其實翻譯的本質就是一種語言交際過程。翻譯結合認知的基本需求就是翻譯根據社會的不同認知需要,結合不同的符號傳遞的出的信息。因而沒有良好的認知,就不能做到翻譯,如果很多知識不了解,那么在頭腦中沒有印象,就不能談及應用。
諺語是一種文化的承載詞匯,諺語的特點就是短小精煉,并且有著豐富的語言特色,在發展中可以借助以大見小的方式,集合所有的智慧結晶。諺語從文字排列上看主要的特點是短小精煉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特色,很多時候可以做到以小見大,揭示出部分深刻的內涵,諺語的認知特點是運用語言形式和語言規模讓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就中文諺語為例,可以看到里面的優勢,如狗掀門簾子——全憑一張嘴,仔細體會這句話很有內涵,狗做什么事情都用嘴,用嘴叼東西或者用嘴玩,狗要想進屋就要用嘴把門上面的簾子掀開,很形象,那么諺語背后的含義是什么,人的嘴主要是吃飯和說話,也就說這個人是一個善于表達的人,但是在表達上用狗作比喻,即對這個人沒有太好的印象,所以這句話如果要是說在一個人身上就沒有更多的褒義。語義上面講諺語語義有著高度的濃縮性,多數情況下蘊含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剛剛接觸時沒有感覺有很多高的文化內涵,但是仔細研究很多地方說的非常貼切,很多諺語甚至還能教會人做人的道理,例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還有笨鳥先飛,就是教會人勤奮,通過功夫超過其他人,諺語中借助比喻、諷刺等手法,用智慧的方法將很多道理表達出來。諺語是人們比較容易接受的道路闡述方式,有時候還很幽默,通過語用意圖的挖掘和闡述,對語言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很多暗示性的語言更能被聽話者所接受。
歸化以讀者為中心,譯文側重符合目的語文化要求及讀者的品味,沿用目的語的習俗和慣例,盡量減少異國情調和外來語所造成的異質感,通過大量使用本土語料以使譯文通曉明暢,爽快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由于歸化翻譯奉行譯語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抵消,譯文也就更加通俗易懂。異化則與此相反,以源語或作者為出發點,強調原汁原味的外來文化和異國風情,使原文的表達盡量保持自身風格和色彩,本土化的語言使用很少,表達也較為晦澀難懂,由此而帶來的異質感則大大加強,但是在表現原文獨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上卓有成效,在保留源語文化異域性的基礎上使人們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異國文化。
在翻譯過程中,歸化與異化的取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語際符號的靈活轉換提供了一個尺度和范圍。合理的對其取舍既可以有效傳遞不同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又可以兼顧讀者的心理和保留原文的異國精神風貌。
諺語翻譯屬于跨文化交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詞類,其文化承載意義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息息相關,在翻譯起來處理也比較麻煩。認知理論從根本上駁斥了諺語翻譯的不可譯問題,從認知的層面上為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承載詞的處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翻譯策略上,歸化和異化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兩種手段,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并進行合理的搭配會使翻譯事半功倍。
[1]王敬策,郭玉鑫.諺語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東方企業文化,2014(11).
[2]章婷,陳譜順.順應論視角下漢語諺語的翻譯.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2).
陳美程(1993-),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翻譯。
H
A
1006-0049-(2017)08-0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