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博戴成波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
湖湘文化的歷史傳統研究
黎 博*戴成波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近代湖湘文化在大變革與大發展時代開始醞釀產生,愛國經世思潮的再興雖無法化解清朝封建王朝末世危機,但是湘軍的突起仿佛是黑暗中突然出現的光芒,指引著廣大仁人志士不斷前行。湖湘精神與湖湘文化更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湘軍本身是湖湘文化的產物,同時湘軍又把湖湘文化發揚光大,實現了湖湘文化向近代的轉型,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的崛起,把湖湘文化推向一個新階段。左宗棠、胡林翼、劉蓉等一系列懷揣治國經世之志的湘中理學大家,主張經世致用,為湘軍在其后成為政治與文化集團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蘊含的湖湘精神也深深影響著廣大湖湘學子,在湖湘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①陳獨秀這樣描述到湖湘文化中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和經世致用的傳統結合,使湖湘人物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漸形成為世人所稱贊的湖湘精神。自強不息精神賦予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哲學依據,正是如此,形成了具有“獨立不羈,遁世不悶”特殊品格的湖湘文化。這種精神可用一個“蠻”字概括,辛亥革命時期湖南志士楊毓麟將這種精神特質概括為“獨立根性”,稱湖湘精神中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奮斗與創新精神為“特別獨立之根性”,還指出“其岸異之處,頗能自振于它省之外。”②“堅韌不拔”則體現為對于求道、求實、求變、求學的不斷探索。仁人志士對于湖湘文化的自信和自覺,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湖湘文化繼承和發揚,湖湘文化的擔當精神與湖南人堅韌不拔的意志密切相關,體現著湖南人的責任擔當。湖湘文化不斷推動著湖南的發展進程,自強不息、堅韌不磨的奮斗精神在湖湘這塊熱土上代代傳承,經歷千年的漫長歲月而今不息。
湖湘學派產生之際,南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秋,湖湘士人蒙受了一種家破國亡的屈辱感外,還多了一層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因而認識到提倡經世致用,既是為了“經邦濟世”,也是為了挽救理學自身。南宋形成的以“湖湘學派”為代表的理學思想,它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把傳習理學的學術教育活動同經邦濟世、解危救難的強烈經世愿望緊密結合在一起。胡安國以《春秋》為“經世大典”;胡宏主張“以仁致用”;張栻強調“知行并發”,無不出于現實的需要。明末清初,從岳麓書院走出來的王夫之,又把經世思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王夫,何等學術大家,在舉兵起義、出仕南明的政治斗爭失敗后歸隱山林,發憤著述,以表達自己的經世致用之志。他把天、道、心、性奠定在氣、物、欲等感性存在的基礎上,提出“天下惟器”,“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唯物自然觀,從而抑制了理學走向空疏和虛誕,適應并推動了實學思潮的發展。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同樣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可以上溯到先秦漢唐時代,戰國的屈原,西漢的賈誼,其學問文章與安邦濟世的報復,憂國憂民的心懷,理想的追求實踐渾然一體,他們是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學風的先行者。近代,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對“實事求是”進行改造,“一切從實際出發”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賦予其時代精神。
近代湖南人士為了最終達到挽救國家危亡的目的,注重把抵御西方侵略和向西方學習結合起來,煥發出了一種百折不撓和勇于獻身的奮斗精神,例如:魏源在其《海國圖志》中開明宗義地揭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更是推行了洋務運動。尤其是左宗棠在古稀之年還出兵新疆,完成祖國統一。早年戰敗后,譚嗣同本可逃過劫難,卻甘愿赴死。他慷慨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之中國未有聞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從嗣同始!”③。辛亥革命時期,無論是在思想界理論領域,還是在斗爭實踐方面都涌現了一批英雄人物,他們敢于打破傳統,敢為人先,注重把抵御西方侵略和向西方學習結合起來,兼收并蓄,煥發出了一種百折不撓和勇于獻身的奮斗精神,也體現出了救國人士經世濟國思想。湖南士人任勞任怨、百折不撓,意志堅強、有韌勁,敢為人先、敢于犧牲的精神是湖南人民建設美好未來藍圖不可替代的精神動力。
[ 注 釋 ]
①陳獨秀.歡迎湖南人底精神[J].船山學刊,1999(01).
②楊毓麟,著,饒懷民,編.楊毓麟集[M].岳麓書社,2001.
③[清]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M].中華書局,1981.
[1]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2]《宋元學案》卷五十《南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3]羅正鈞.船山友人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2.
[4]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樊瑞科.青年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湖湘學派淵源[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05).
黎博(1987-),男,漢族,湖南人,研究生,湖南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08-02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