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民
(黑龍江省鐵力市172信箱,黑龍江 鐵力 152500)
蛋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許英民
(黑龍江省鐵力市172信箱,黑龍江 鐵力 152500)
雛雞在6周前生長發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育成雞的整齊度和成活率,以至影響成年母雞的生產性能。所以育雛的目標是全群生長均勻,成活率高。育雛技術的關鍵是防疫衛生、溫度和空氣質量、均衡營養和光照。
1.1 雛雞舍的消毒 雛雞舍在進雛之前要按照清掃沖洗、噴燒、噴霧和熏蒸四步消毒法進行全面消毒:首先將所有育雛用具搬到室外清洗并在陽光下晾曬,同時將舍內清掃干凈。然后用2%的火堿溶液沖洗地面,用汽油噴燈依次噴燒墻壁、隔網、地網(鐵質)等,再用2%~3%火堿液或 0.2%~0.5%過氧乙酸等溶液噴霧消毒墻壁、網具和天花板。最后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5g、福爾馬林30ml進行熏蒸消毒72h后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1.2 搞好育雛室的環境衛生 每天清洗食盤、食槽和飲水器,每天清除雛雞糞便。飼養人員出入雞舍要更換工作服和工作鞋,門口要設消毒池并及時更換池內的消毒液。
1.3.1 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和空氣新鮮 ① 環境溫度的要求,保持育雛所需溫度的方法很多,可用電熱保溫傘、電熱板、火爐等方法,要因地制宜。冬季育雛因外界溫度低,舍內溫度應偏高些,尤其要防止低溫高濕的環境。夏季外界溫度高,舍內溫度可以偏低些;② 空氣新鮮對雛雞生長很重要,因為雛雞缺氧會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甚至因窒息而死亡。冬季要在中午陽光充足時在保持環境溫度的前提下打開窗戶通風換氣,夏季要用通風設備保持舍內空氣新鮮。
1.3.2 保證雛雞生長的營養需求 ①飼喂制度:在育雛階段宜采取自由采食,要供有足夠數量的食槽。食槽中經常保持有飼料,讓雛雞隨意采食,以利均勻生長。每只雛雞平均應有食槽位置2.5cm,飲水位置1.5cm,并隨著雛雞的長大增加食槽和水槽的長度和高度,否則會影響雞群的采食和飲水,導致雞群生長發育不均衡。育雛期末應隨機從雞舍的不同部位抽測50~100只雛雞的體重,以判斷雞群是否整齊,體重是否達到該雞種的標準;②雞群密度:隨著雛雞的生長發育要及時疏散雞群。1~2周齡時,籠養每平方米60只以下,平養每平方米30只以下;3~4月齡,籠養每平方米20~30只以下,平養每平方米20只以下。利用疏散的機會把強弱雛分開飼養,加強對弱雛的護理可以提高育雛存活率。
1.3.3 合理的光照制度 在整個育雛、育成期,光照制度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雞群的性成熟。在育雛期的頭3d宜采用23~24h光照,以利于出殼后的雛雞適應環境、認食和飲水。以后采取漸減光照的制度,如何實施漸減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
7~20周齡稱為雞的育成期。在提高育成率和合格率的前提下要力爭雞群生長整齊,以保證產蛋期有理想的產蛋性能。因此育成期飼養管理的關鍵是做好轉群、限制飼養與控制體重、合理的光照制度等。
2.1 做好轉群前后的工作 首先要對育成雞舍和設備進行檢修、清洗和消毒工作。籠養時要將料槽和水槽調到適宜的高度。育雛舍內事先要進行帶雞消毒并將病、弱、殘雞挑選出來后再轉群。地面平養雞舍要事先鋪好墊料。冬季或早春,如果育成雞舍氣溫過低,應準備好取暖設備并將舍溫升至所需的標準。轉群要避開雨雪天,冬天要在晴朗的中午,夏天要在早晚涼爽時轉群。轉群時,在清點雞數的同時把強弱雞分開管理。弱雛不能換料,繼續喂育雛料,直至體重達標后再換料。因環境的改變發生啄斗時要盡快將受傷的雞隔離。
2.2 限制飼養與控制體重 不同品種的雞有不同的體重標準,體重過大、體內脂肪沉積過多,不僅影響產蛋性能的發揮,而且會因維持消耗的增加而增加飼料投入,降低飼料報酬,因此,必須限制飼養。
限制采食量:比自由采食量減少10%~20%;增加纖維素;降低日糧中能量和蛋白質的含量。限制采食時間:每日定時采食或每周1d停食不停水等。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限制飼養只應該減少脂肪的積蓄,而不應妨礙雞群的健康發育。在施行限制采食量時,一定要提供足夠的食槽,只有全部雞都能同時吃上料,才能達到體重均勻。當雞群生病或進行免疫接種時,應暫時停止限飼。
3.8.3 腹痛頻率評價方法 7項研究將腹痛頻率作為有效性指標。其中,5項直接評價每周發作次數;1項采用等級評價方法,分為治愈、顯效、好轉、無效、變差、非常差6個等級;1項則以無痛天數評價腹痛頻率的改善情況。
每周末應稱取一定數量(如5%)的雞,檢查其平均體重是否合適,雞群生長是否均勻,以調整下一周的給料量。一般而言,85%~90%的個體體重在群體平均數±10%以內為最佳;77%的個體體重在群體平均數±10%左右為良好。育成雞的大致給料標準和應達到的體重范圍應根據不同品種區別對待。
2.3 合理的光照制度 1~3日齡每日23h光照,1h黑暗;4日齡以后則根據該批雞20周齡時本地區自然光照時數每周漸減(或者恒定光照)。① 在4月1日~9月15日期間出殼的雛雞,采用自然光照,不需要人工補;② 在9月16日~第二年的3月31日期間出殼的雛雞,先計算出雞群達到20周齡時的日照時間,將光照時間由19h每周減少1h,相當于20周齡的日照時間后,維持這個時間直到20周齡。雞群見蛋后再延長光照,每周增加30~60min為宜;蛋雞最長光照不超過16個小時。一般產蛋雞的適宜光照強度是10Lx左右,可用40W的燈泡懸掛于2m高處,其光照強度為6Lx。燈高2m,燈距3m。雞舍內若安裝兩排以上燈泡,應交叉排列,靠墻的燈泡同墻的距離應為燈泡間距的一半,還應注意隨時更換破損燈泡,每周將燈泡擦拭一次,以使雞舍內保持適宜的亮度。
2.4 其他管理措施
2.4.1 適宜的密度:平養時每平方米養10只育成雞較為適宜,籠養時應保證每只雞有270~280cm2的籠位。適當的活動空間對育成雞的發育很重要。
2.4.2 每次喂料力爭做到均勻,防止有些雞采食過多而有些雞采食不足。
2.4.3 要勤于清糞和打掃雞舍,定期消毒雞舍,防止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2.4.4 嚴格執行免疫程序,防止雞新城疫和其他傳染病的發生。
3.1 初產期(產蛋率在85%以下) 此階段需注意換料、補光、驅蟲和防止應激及輸卵管炎癥的發生。換料從產蛋率為5%時開始,從青年料換成產蛋料,為1/4-2/4-3/4-4/4,時間為2周左右,至產蛋率為30%止。補光可同換料同步進行,為防應激可用應激速補飲水,在秋冬季可用清溫敗毒散拌料,百毒殺飲水防止傳染病,每半月飲10d。在產蛋率達50%時用一次預防輸卵管炎的藥物。
3.2 高峰期(蛋率在85%以上) 此階段是飼養蛋雞效益最高的時期,必須做到促高產,延長高產期,降低死淘率。此期應注意減少各種應激,飼料要穩定,不打驅蟲針,不斷料、水,防停電,光照時間、強度不能改變,嚴冬防止飲水結冰,給其以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要注意適時通風換氣,嚴防賊風。
3.3 產蛋后期(蛋率在85%以下至淘汰) 此階段產蛋率下降,采食量不變,雞只易肥而導致脂肪肝,可以限制喂量或換低檔蛋雞料,但注意補鈣,最好是貝殼粉。光照可延長1個小時即17h/d。以獲得最大的效益。
整個飼養過程要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不可漏掉任何一種免疫過程。
技術將帶來家禽福利和性能的變革,家禽行業在掉隊
“雞是蛋白質的高效生產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肉雞的生產效率無疑正是那些擔心生產性能會對家禽動物福祉產生消極影響的人所擔憂的。”牛津大學的Marian Dawkins教授說。
家禽行業面臨壓力在9月4~8日在英國愛丁堡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第20屆世界禽病大會上,Marian Dawkins教授認為,家禽行業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Marian Dawkins教授解釋說:“提高產量和效力;減少藥物,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家禽的健康;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性;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改善動物福利等對于人們而言都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確實會引發人們的質疑,即是否所有的問題都能夠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動物福利和生產效率產生沖突的時候。”
Dawkins教授談到,有兩個因素有利于解決這兩個因素之間的沖突:①生產中集成更多的動物福利措施;②應用新技術。
農業中的技術變革我們正處在農業的技術變革之中,我認為變革會對行業產生極大的影響,不管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可收集的數據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一系列因素方面帶來的機遇這個層面。
家禽行業在掉隊然而,從某種程度而言,家禽業正在落后于農業的其他部門。以精準應用為特點的作物生產正在突飛猛進,在畜牧行業的其他領域,新興的技術也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監測活禽由于肉雞個體價值不大,一直以來人們都不大關注開發出新的方式來監測它們的行為。這就是為什么Dawkins教授研發了探頭技術來監測雞群定向流動。
相對而言,禽只在活著的時候,相關的福利監測很少。有時候會使用步態評分的方法,但這只是了解雞只的大概情況而已。雞只在生長的很長階段里都沒有針對它們的福利狀況的檢測手段。
她正在開發的系統使用了成本低廉的、持續性監測雞群的探頭和可以實時分析雞只運動的圖像分析軟件。
運動模式和健康狀況的聯系初步的研究確認了特定的運動模式和諸如跗關節灼傷、足墊皮炎和彎曲桿菌病等普遍存在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技術應該是有助于禽群的管理,這不是取代飼養員,而是幫助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需要提高家禽的健康,降低死亡率。
我們希望借助技術來評估家禽的福利狀況,因此我們長期采取各種方式找疾病惡化之前對其進行監測、識別和預測。這意味著我們更具針對性,因此也就減少了抗生素的使用。
S831.4
C
1673-1085(2017)11-0021-03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