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潭
小學語文“人文性”學科性質下的作文教學
張澤潭*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小學階段是兒童認知水平高速發展階段,在這階段的語文教學是通過教師課堂的講授和引導,使學生架構其基本的語文觀念,在小學階段就漸漸形成最基本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作文教學,本著人文性,是通過教師適當的引導,使小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從而將思考表現成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培養其文字運用能力和語文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人文性;作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并且廣泛的,學生在學會識字、寫字以及閱讀的過程中,必然會收到課本思想情感的熏陶。①小學語文階段是對小學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小學語文的學科性質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基礎性的統一,但是當今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過度注重工具性,歪曲了作文教學的真正本意,“以文為本”的現象過重,忽視小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在人文性的道路上產生了極大的偏差。
(一)小學語文——人文性的概念
人文性,是指學生在自身的學習下,形成了一個積極正確的價值導向和世界觀,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發展。追求自身的完美,塑造自己的尊嚴、自由、情操和品德。這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具體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關鍵性理念。②這種人文性,在小學語文中是書本和活動相結合的統一。書本不再局限于課本本身內容的講授,而是放在了發展性的道理解釋和人物思想體驗。活動是注重于現實生活的實踐和體驗,使小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活動來感受身邊的語文情懷,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以學生為本。
(二)在教學中小學語文學科性質——人文性的體現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應得到更大的體現。小學語文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情懷,因而在發揮小學語文文字工具性的同時,注重人文性的體現,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尊重差異
在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地位,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本,教師僅僅起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應該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小學生,盡管小學生會因好奇心一時的混亂,但是在教師適當和正確的引導下,使學生形成一個良好開放的課堂秩序和課堂習慣,在起初引導下會有些許的困難,但是在秩序和習慣形成之后,小學生會進行自主的思考。另外,每個小學生都是發展中的整體,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按照每個學生不一樣的發展情況進行教學,不能歧視小學生的發展,充分尊重人文性和人文情懷,因材施教。最后,尊重學生們間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生間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對其選擇怎樣的教育,只有對有差異的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這樣才會充分保證每一個小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2.遵從小學生認知水平,尋找適當的方式進行教學,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小學學段年齡的差異和發展的不平造成認知發展的不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得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③因而在這種需要上,小學生的發展應遵循其認知發展的需要,在課堂講授中,小學生的認知處于不同的階段,因而需要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另外,根據所授小學生的現實情況,還應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總的來說,教師授課不僅應遵循認知水平,小學生由于當地風俗、習慣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其選擇的教學方式。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僅是要小學生更好的接受知識,從適合的教學方式中,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更好的培養語文素養。
3.教學中的課堂設計,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教學課堂設計有課前設計和課后設計,在教學的課堂設計中,教師遵循一貫的上課方式,僅僅將教學目標中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并不在乎學生接受與否、怎么接受與接受程度,過于注重過程式和理論式教學模式的發揮,而不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和學生身心長遠的發展。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的發展,將教學內容的理論知識與課堂設計的實踐環節相結合。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注重創新性,穿插一些現代性和創新性的理念,符合人文性的發展觀念。在創新性的教學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實踐下的課堂設計,鍛煉了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這樣在理論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統一下,教學前的課堂設計符合人文性的發展,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課后的課堂設計一方面是教學反思,一方面是為以后的課堂設計有更好的方向和發展。通過總結的課堂設計,可以為以后的實踐和創新課堂有更好的發展和理念。創新下和實踐下的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舉一反三。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錯位
在教學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的交流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是主體地位,應該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空間和思維模式,不能扼殺學生的天性。教師是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學習,發揮其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而在當今的作文小學中,教師一味的用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束縛學生的思想,用課程標準和自己的思維引導學生,而不是因材施教的發揮教與學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使學生進行自我思考。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發展性,不能一味的要求學習成績的提高。
在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對師生關系的理解有偏差,因而造成學生主體地位的錯位,教師是主體和主導,學生只需要聽從老師的講解就可以,這樣不符合人文性的教育理念。教師進行教學時,應該一切基于學生,一切為了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是一個有思想的鮮活的個體。④
(二)課堂缺乏實踐性和創新性,氛圍缺失
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設計中,僅僅設計了理論性知識的引入,而忽視了實踐的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應該集語文知識、語文實踐和語文創新于一體的發展性課堂,而現如今的課堂中,教師過度專注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專注于應試作文的訓練,而忽視了作文教學的真正含義,結果會適得其反,雖然有作文寫作上的提高,但是對于語文運用和語文能力并沒有很大的提高,培養語文素養的要求并沒有真正的達到,語文學習的開放性氛圍缺失。
語文教學應試性太強,作文素材的選擇幾乎來自于考試的素材范圍,嚴重與生活實際脫離,使小學語文的寫作太過“浮夸”,不接地氣,小學生并沒有切身感受到語文寫作的真正含義,只是一味的為了考試成績的提高而對作文進行寫作,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在急速發展階段,現在就用框框條條的“語文知識”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這樣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所背離,因而,作文素材天馬行空,不從實踐生活中出發不從生活中汲取,小學生不能感同身受,作文教學的目的并沒有真正的達到。
(一)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材施教
小學階段首先應遵循不同學段的身心發展,應制定不同的課堂形式,課堂中的引導方式應以學生的接受程度為基準,對于切實可行的寫作計劃,可以激發學生習作的樂趣,每個小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務必做到按照學生個體的具體水平從而進行寫作教學。班里有的學生可能語文敏感度高理解力好,但是有的學生對語文沒有那么堅實的功底。小學語文老師對于同一個語文素材,應該有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全面理解素材,并且發揮自己的思維想象力,循序漸進的進行寫作,培養其語文寫作功底。
(二)作文課堂中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實現現代性創新課堂
要想作文教學中有序的進行,課前就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寫作教學計劃。對于計劃的制定,應該與素質教育和語文學科性質的人文性相結合,課堂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寫作課堂還給小學生。雖然小學生還處于活潑好奇的階段,但是通過教師適當的領導完全可以有序的學習,課堂中對于課堂細節的管理一定要尊重學生,不能扼殺學生的天性,通過在寫作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自我實現的基礎上慢慢培養寫作。適當引入現代性的課堂技術,例如多媒體,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和語文寫作的學習興趣。
(三)多渠道多層次在作文教學中進行評價
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對小學生進行寫作的影響很大。評價語不僅僅包括教師對學生行為和語言進行評價,還有教師在對學生的行為和語言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師的評價語不能僅僅局限于小學生的某個行為。因而聯系到小學寫作教學中,對于小學生寫作聯系中,一方面可以從多個渠道對作文教學中進行評價指導,通過多渠道進行評價和指導,可以讓小學生從小就樹立一個立體思維的模式,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方式的發展,使自己內心可以對寫作樹立起一個比較系統化但又不局限思維的模式。讓小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在哪方面進行改進,并且去粗取精,取長補短,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對寫作中的不足進行適當的彌補。但是小學生還未完全可以進行自我實現,因而彌補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幫助。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在寫作教學中進行評價指導。多個方面指的是在作文教學中不拘泥于一個評價和引導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講授進行評價和引導,也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親身感受進行評價和引導,不同的方面的評價指導可以使小學生全方位看待語文寫作,這樣在以后培養語文素養的時候就會更加人性化和人文化。
(四)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實踐,從生活中汲取素材和感受
實踐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作文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作文的靈感。⑤在語文寫作中,最忌諱的就是脫離現實生活,語文內容過于不實。小學生對于身邊的事物還沒有完全的理解,在寫作中,教師應該帶領小學生充分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讓小學生在寫作中,親身感受這些素材的美妙和自己體會存在的意義。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澆灌花朵的園丁。在寫作教學中,不僅僅應該發揮小學語文學科性質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應該遵循小學語文學科性的人文性,使寫作在小學生心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充分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為以后更好的理解文化和使用文字打好堅實的基礎。
[ 注 釋 ]
①吳洪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性[J].德育與黨建,2014(7).
②張波.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研究[J].語文教育,2016(7).
③榮靜嫻.微格教學與微格教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3-34.
④陳娟.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⑤王瑋.關于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作文.
[1]吳洪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性[J].德育與黨建,2014(7).
[2]張波.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研究[J].語文教育,2016(7).
[3]榮靜嫻.微格教學與微格教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3-34.
[4]王瑋.關于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作文.
[5]陳娟.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6]趙素梅.略談語文的工具性[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
張澤潭(1994-),女,蒙古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6級小學教育專業研究生在讀。
G
A
1006-0049-(2017)16-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