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杰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
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和生態文明建設
梅 杰*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發展經濟利益,也不能一味保護自然而放棄經濟發展。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經濟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資源保障,而環境的保護生態的建設也同時需要經濟技術的支持。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可以理解二者之間的深刻聯系,從而促使我國生態文明良好有序建設。
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1]
生態文明,既是文明的延續,又是生態的發展;既是對工業文明先進文明成果的繼承,又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把握;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又是人類能動性的偉大創造。建設生態文明,不管是對自然的保護、社會的進步還是對人類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1.環境破環的現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過度開發,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資源、能源資源、淡水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減少。人類活動將污染物向環境過度排放,比如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化學物理工業排放、氣候污染。技術失控或濫用引起的負效應,比如核技術污染、轉基因產品、電子技術、空間技術的應用。
2.環境問題的特點。從局部性、區域性的環境污染至全球整體氣候異常,水資源污染。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經濟交流頻繁,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導致全球氣候異常。從表面環境問題演變至深層次的環境污染,長期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問題從“第一代環境問題”惡化至“第二代環境問題”。生態環境惡化程度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加劇。發達國家轉移污染產業,發展中國家過度開發。發達國家不是消除環境污染,而是轉嫁污染,促使污染全球化。發展中國家過度開發,導致環境退化。
(三)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3]
(一)一分為二的觀點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辯證統一的,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處于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上,經濟建設必然會對生態文明產生消極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處于穩步上升階段,但是在經濟建設的初級階段,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大量生產產品,破環了中國的青山綠水造成了生態污染。把生態環境比喻成木桶的短板,即使經濟建設的長板如何增長,也無法保證整體建設的協調發展。所以,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協同發展,在對立統一中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同事物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不同發展階段存在著不同的矛盾。矛盾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從資源環境角度上看,過去的環境資源豐富,經濟建設初期大力發展能源資源型產業,消耗了大量能源環境資源。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愈加突出,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已不能允許大量破環生態環境,此時我們不能一味用以前發展的老思路、老路線指導現在的經濟建設,與時俱進的運用矛盾分析法的思維把握現階段現時期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矛盾。
(三)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在處理事物矛盾的過程中,矛盾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抓住次要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要根據我國國情的變化,與時俱進地分清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次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把經濟建設作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手段。隨著經濟的長期發展,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尖銳的環境問題,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生態問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斷增強。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提供前進動力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破壞,伴隨經濟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也不斷加深。
經濟建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和基礎上的發展,強調經濟建設不可以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還可以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守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并舉的原則,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經濟得以大力發展的同時更要兼顧生態文明的建設,創造生態價值,促進經濟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改變原有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放棄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創建一個符合現今社會發展模式與速度的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中重要一項是轉變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大力變革原有產業結構,由工業文明的資源消耗型產業向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產業轉變。在生態理念、生態政策和生態技術的推動下,努力轉變傳統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模式,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的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產業比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注重以生態效益輸出為目的的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的轉變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豐富經驗、先進技術等。通過技術的進步,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轉型,實現傳統企業向綠色生態產業的轉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而推動生態文明的有序建設。
(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相關制度政策的保障,盡快制定相關配套的法規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生態文明的建設如果想要達到預期的實質效果,就需要制定與之相匹配的、系統的同時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法規。
首先要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的突出地位。在憲法中增加相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出臺一系列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在法律的層面上維護人民的環境權利,在法律的廣度上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在法律的深度上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行政執法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治理。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支持。
(三)加強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要依據現今中國的實際人口、資源、能源、需求狀況,借鑒其他發達國家豐富的環境保護經驗,優秀的人力和技術,思想層面上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提高人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對全國人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普及。通過宣傳教育,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貫穿于經濟、社會、人類發展進程中。擴大宣傳力度,可以利用新聞媒體,社區街道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普及。促使整個社會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道德氛圍,更重要的是激勵人民投入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實踐中去,使人們切實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去,使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更行之有效的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綜上所述,我國的生態問題愈加嚴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刻不容緩。相較社會發展而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和意義更加深遠,關乎全球生態系統平衡和人類長久發展。二者的協調發展需要政府、民眾、企業的多方面統籌與協調。我國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統一發展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還有艱辛的路程要走。但在黨和政府以及多方面的努力支持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會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1]何玲玲.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為研究視角[J].哲學研究,2015.
[2]余謀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對十八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的戰略思考[J].桂海論叢,2013(01).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8).
梅杰,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在讀。
B
A
1006-0049-(2017)13-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