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
《論持久戰》中的矛盾思想
李曉旭*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同志于1938年寫的一部關于軍事、哲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駁斥了抗日初期出現的“亡國論”與“速戰論”的理論。揭示了中日戰爭的特點與規律,全面分析了雙方的內部矛盾,運用矛盾分析法觀察和解決中日戰爭中的矛盾問題。科學的預見了戰爭的發展方向,為抗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學習和認識矛盾思想,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指導意義。
《論持久戰》;抗日戰爭;矛盾觀
1932年東北全境淪陷,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當日軍占領了東北三省以后,又準備侵占華北時,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抗日。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清共”,國共合作失敗。大革命失敗以后,國民黨反動派在南京建立了反動政權,主要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由人民大眾與北洋軍閥、封建勢力的矛盾轉變為人民大眾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但自“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慢慢的發生了變化。雖然,當時中國共產黨對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輕重認識還不是很清楚,甚至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者認為,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認為只有在推翻反動統治后才能毫無阻礙地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戰。但是,在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以后,他客觀的分析了國內外的形式變化以及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利害關系后,對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的正確的判斷。
毛澤東指出:“目前形式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此時中國社會各種矛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國內的各階級矛盾和中日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矛盾則降為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抓住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科學分析了社會形勢,促進了中華民族一致抗日,使得人們空前團結,為我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一)中日戰爭中日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客觀全面的分析了中日矛盾雙方的四個互相對立的特點:即第一,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態,使得中國逐漸成為弱國,在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都比不上日本這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第二,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正義性,能夠喚起全國人民的團結,是符合廣大人民意志的戰爭,具有進步性。而日本侵略戰爭是一個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活動,是退步的、野蠻的;第三,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力充足、兵力充沛,能夠支持長期性的戰爭。而日本國度比較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在戰爭中均較缺乏,不足以支持長期性的戰爭;第四,毛澤東指出:“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日本的侵略戰爭引起了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是非正義性的,必定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正義性的,能夠激起廣大人民甚至是敵國人民的同情,能夠爭取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
毛澤東也提出了在分析中日戰爭時,必須要認識到中日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毛澤東也正是在認識雙方矛盾的基礎上駁斥了“亡國論”和“速戰論”。認為“亡國論”者看到了中國是一個弱國、日本是一個強國的“客觀”現實,并且夸大了這一矛盾,看不到其他三個矛盾的存在,也忽視了在未來戰爭中可能產生的強弱對比。而“速戰論”者則看到了有利于我方的因素,忽視了在抗戰初期敵強我弱的事實,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亡國論”和“速戰論”者,都是用片面的、主觀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而毛澤東正確地全面地認識到了中日雙方的矛盾,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駁斥了“亡國論”和“速戰論”的錯誤觀點,指出敵強我弱決定了抗日戰爭不能“速戰”,而其他的三組矛盾則決定了中國不會滅亡,戰爭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決定了中國抗日戰爭必定是持久戰,且戰爭最后的勝利必定屬于中國。
(二)客觀分析中日戰爭中的特殊矛盾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毛澤東正是運用這些觀點來認識和研究中日戰爭,指明了中日戰爭不同于別的戰爭,中日戰爭具有其特殊本質。
毛澤東指出了中日矛盾雙方的特殊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雖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當時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使得中國已經不同于任何歷史時期。解放運動雖然受到了各種內外反對力量的打擊,但同時也鍛煉了中國人民,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出現,也成為了中國更為進步的因素。而日本在戰爭中則與中國的社會狀態是相反的,戰爭不能給日本帶來統治階級所希望的興旺,具有退步性。并且此時日本又是一個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就產生了他特殊的野蠻性。
毛澤東不僅指出了中日矛盾雙方所處時代的特殊性,也指出了當時國際環境的特殊性。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深得國際革命力量是支持和幫助。毛澤東把握了中日戰爭的特殊性,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找到了“全部問題的根據”。
(三)分析抗日戰爭三個階段中的矛盾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到:“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方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
中日戰爭進程發展中的各個階段的矛盾都是不同的,在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中,我們必須要掌握不同階段的矛盾問題,才能正確的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方針是持久戰,但這并不是具體的方針,具體的方針是在戰爭中,根據中日戰爭中敵我力量的變化而定。毛澤東提出:“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反攻戰。”抗日戰爭中我國的戰略方針是“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而戰役和戰斗中,我國的作戰方針是“外線的速戰的進攻戰”,兩者是相反的、矛盾的。這是由中日雙方在戰爭中矛盾變化所導致的。在抗戰初期,敵強我弱決定了戰略方針必須是持久的、防御戰。當時日本在力量上占有優勢,在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但是由于敵人在人數上不充足,中國地大物博、兵力充足這一矛盾的基礎上,又決定了在戰役和戰斗中形成速戰的、進攻戰。在抗日戰爭的廣大戰場上,我們主張全國組成若干個大的野戰團,每個野戰團的兵力在敵方的兩倍、三倍甚至四倍以上,對敵人進行包圍而攻之,迅速的解決戰斗。在抗日戰爭中第三個階段是,敵我雙方的力量已經發生了質變,在第一、第二階段中我國不斷地增強了自己,而敵人在長期的戰爭中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這是,便是進行戰略反攻階段,驅敵出國。因此,正確的認識到抗日戰爭中各個階段的矛盾,才能夠在戰場上改變敵我力量的變化,才能把握事物的內部矛盾的轉變。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這些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當時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和路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理論指導。學習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的矛盾思想,對于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中各個階段的矛盾和把握社會建設的客觀規律都具有深刻意義。
《論持久戰》中的矛盾觀指導我們要認識事物的矛盾,在現代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要正確的認識事物的矛盾,不能否認矛盾的存在,也要認識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各個矛盾。不能一葉障目,要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避免犯形而上學的錯誤。當今中國社會上依舊存在這各種各樣的矛盾,如:貧富差距矛盾、生態與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以及人民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等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這些矛盾都是不可避免地,不容忽視的,正視這些矛盾的存在,才能使得社會前進發展。
《論持久戰》中的矛盾觀要求我們解決問題應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指導下,要求人們看待問題要認識到事物的矛盾以及找到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對矛盾的特殊性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必須要深入實際去調查研究,毛澤東在對抗日戰爭中的各個階段都認識到了其特殊性,制定出了正確的戰略戰斗方針,推動了抗戰向前發展。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的矛盾觀還有許多值得今天學習的地方,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作用等等,正確的認識矛盾、深入的了解矛盾,對社會主義建設和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學習《論持久戰》哲學筆記.人民大學出版社.
[3]論持久戰:辯證邏輯的科學結晶.毛澤思想研究,1994.2.
[4]論持久戰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觀察,2005.6.
李曉旭(1991-),女,江蘇宿遷人,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A
A
1006-0049-(2017)13-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