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
淺析志愿服務是高校德育實踐的重要載體
——以韶關學院為例
羅 艷*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十八大報告繼承和發展這一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不僅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而且內涵更加豐富,對德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文章結合韶關學院十年多來大力拓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工作實踐,分析了志愿服務在德育實踐中的作用和意義,提出志愿服務是德育實踐的重要載體。
高校;志愿服務;德育實踐;立德樹人
高校人才培養要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各項工作的展開首先應考慮它的育人功能,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載體來落實,志愿服務[1]正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重要載體。因此,將志愿服務引入高校德育實踐[2],其教育形式更容易為廣大同學所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加顯著,有助于實現高校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效果的雙重疊加。
(一)志愿服務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志愿服務的高度實踐性[3],使思想道德教育由理論教學轉向實踐操作,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將道德知識內化為自身道德知識,形成道德意識,從而體現為道德行為。在義務實踐活動中,通過有益的社會實踐和采取具體的行動,以實踐的真實成果進行道德教育,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認知和適應能力,養成其團結、友愛、合作的現代道德素質。
(二)志愿服務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志愿服務的自愿性是其區別于以往各種大學生教育或管理活動的一個最突出特點。志愿服務自始至終是以自我選擇、自我實踐、自我教育為主線的互動與反饋的雙向過程。在志愿活動中不再是簡單的、被動的、抽象的接受教育,是一種向上的、積極的、自覺的體驗。它使大學生通過自我的獨立思考做出判斷和選擇,增進對知識技能的把握運用,培養出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完善理想的人格內涵。
(三)志愿服務有利于創建和諧的育人環境
大學生通過廣泛參與公益宣傳、義務勞動、義教服務等志愿活動,可以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開拓視野,增長知識,了解到更為廣闊的社會和人生。與此同時,在參與志愿服務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從中不斷提高自我的認識水平,從而建立起一種輕松和諧、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這又是一個教育人、培養人、引導人、塑造人的過程[4]。
(一)志愿服務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路徑
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容易進入形式主義的誤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多元性和實效性有效彌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6]。志愿服務把服務他人與教育自我有機結合起來,以其豐富的服務內容,多樣的活動形式,豐富大學生的生活,使大學生在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完善個體道德,是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現實途徑。
(二)韶關學院志愿服務概況
以韶關學院為例,目前全校已有8000余名學生成為注冊志愿者。學校積極推進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出臺《韶關學院志愿者服務隊項目管理辦法》,定期舉辦志愿服務工作骨干培訓班,并對志愿者基本信息、就業去向、學習情況等進行動態跟蹤與管理。
(三)志愿服務是高校統籌校內外各種資源的有效平臺
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的重大舉措[7]。適應時代要求的德育方式必須由課堂轉向實踐,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著眼于在實踐活動中塑造道德人格。志愿服務有助于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揮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從道德教育的對象變成道德教育的主體。
高校志愿服務在愛心義教、公益服務、環保行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如活動深度不夠,流于形式;特色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缺位;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可持續性不強等等。因此,必須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性運作機制[8],使這項實踐活動不斷走向長期化、制度化、規范化。
(一)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發展環境。學校利用校報、網絡、課堂等方式宣傳普及志愿服務的精神和理念,擴大志愿服務的輻射面和影響力。探索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普及志愿知識,提升志愿服務的認可度。
(二)完善學生志愿服務檔案。應做好學生志愿服務登記記錄,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志愿服務記錄應如實完整歸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三)健全志愿服務的評價和激勵機制。首先,制定公正可行的評價體系,以便準確了解志愿者工作情況,并做出公正的評價。其次,充實組織的激勵制度。讓志愿服務達到一定活動次數和服務時間的大學生志愿者,予以表彰并作為綜合測評、推優入黨時的參考。
新時期志愿服務提供了最貼近社會生活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工作中能夠以生活化的內容和多渠道、全方位地接觸德育信息。在校期間開展各項志愿服務活動的目標不在其數量的多少,而是讓當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個人整體能力,成長為具有時代倫理素質的新型人才。
[1]聯合國志愿人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志愿精神在中國[M].北京,1999.
[2]卓彩琴.志愿服務動機的深層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03).
[3]許人冰.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01).
[4]弓麗娜.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志愿精神[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2010(03).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廖君麗.培養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研究[J].出國與就業,2011(10).
[7]張朝華.高校志愿服務進社區工作模式的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2(02).
[8]韓小平.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河北農業大學,2012.
羅艷(1987-),女,廣東韶關人,碩士,韶關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G
A
1006-0049-(2017)09-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