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支流
湖南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
論“工匠精神”之于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
蔣支流
湖南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所謂“工匠精神”,指的是傳統的工匠在自己的工作中精益求精,執著專注的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輔導員來說,“工匠精神”在輔導員工作中的踐行尤顯重要。
工匠;工匠精神;輔導員
所謂“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和實踐。聯系到輔導員工作實際,可以說“工匠精神”之于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工匠”一詞,并不是什么外來詞,它一直就根植于我們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是傳統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工匠精神是一種品質,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堅持和執著。它是愛崗敬業的孺子牛精神、勤于攻關的金剛鉆精神、精益求精的魯班爺精神、堅忍不拔的苦行僧精神等等。[1]很多人認為工匠只是從事機械勞動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
工匠精神的第一要旨就是勞動神圣,這是工匠精神的基石。工匠精神的另一要旨便是專注,精益求精,心無旁騖。造紙公祖師蔡倫、活字印刷祖師畢升、織造技術的改進者黃道婆,無一不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兢兢業業,全部精力專注與投入,從而帶來技術的革新與歷史的進步。
作為一名輔導員,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職業能力培養值得深思。[2]聯系到輔導員工作的實際,就是要把輔導員工作當成一種神圣的職業去面對,認識到輔導員不僅是一份簡單的謀生工作,而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輔導員工匠精神的另一要旨就是對工作的精益求精。把這份工作當成一個專業去精通、去鉆研,因為作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個“細活”,它包括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另外,輔導員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對這份工作的堅持。堅持是一種品質,輔導員工作瑣碎,繁雜,有可能遇到各種突發事件,工匠精神要求輔導員在面對困難不退縮,堅持下去。要把這份工作當做自己的終身事業去奮斗、堅守。
(一)輔導員工作性質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和面對的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危機事件應對等,工作性質好壞決定了社會人才的培養好壞與否,更進一步決定了祖國發展建設的后備力量是否強大和牢靠。所以,他獨特的工作性質決定必須要發揚工匠精神。
(二)時代要求
這是一個高度物質化的時代,急功近利,金錢至上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和奮斗目標,而對職業的操守和堅持卻日漸萎縮。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一詞也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詞,這個時代在呼吁工匠精神。國家的穩步發展離不開各行業人群對自己工作的專注,科技時代的發展進步更離不開兢兢業業,創新求變的工匠精神。
(三)對象要求
輔導員面對的是一個獨特的群體,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思想層次水平不一致,三觀尚未正式形成的大學生群體。針對這類特殊的群體,輔導員要運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充當他們成長道路上的職業咨詢服務師;面對這樣的工作對象,輔導員要想把工作做出特色和成績,要把學生塑造成國家棟梁人才,無疑需要更為踏實和專注的工作態度,在工作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一)職業化、事業化
對于輔導員個人而言,應該在工作中踐行和傳承“輔導員”的職業理念和精神,給予自己的事業和人生以足夠的尊重和敬畏。只有輔導員這份工作當作自己的職業,才會認真對待,積極進取,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才會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等、不靠、不埋怨,千方百計去解決。隨著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實施推進,很多人已經選擇把“輔導員”這一職業作為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追求。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每一名輔導員就更沒有理由不去敬畏自己的職業、事業和人生了。當“輔導員”這一職業已然成為輔導員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時,輔導員就必須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如此才能不斷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成效,不斷開拓前進,彰顯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工作方法的科學化
學會拜師求藝,掌握科學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認真向行業領域中的前輩、先進人物學習,掌握科學的工作管理方法。另外嘗試用反思的方法去解決發生在你或學生身上的問題,是輔導員快速成長之路。同時,要認真制定長遠職業規劃和短期個人計劃。有計劃的人才能合理判斷自己當前的狀態,才能在遇到困難時意志堅定。輔導員的成長從定下計劃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三)輔導員工作的創新性
求變創新是“工匠精神”堅持不懈的追求。輔導員工作所面對的時代、環境和受眾時刻發生著變化,輔導員必須以創新的姿態積極應對。輔導員應著重強調“兩個創新”。一是理念創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準確把握學生思想“脈動”,創新理念方法,帶著問題去研究工作,并用研究成果反哺工作實踐。只有堅持理念創新,才能掌握主動權,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二是工作方法的創新。當今,新媒體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輔導員要做好工作,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打開一扇互聯網上的“窗”。運用各種時代新媒體,充分發揮其宣傳教化功能,傳遞社會和校園“正能量”,才能有效拓寬新形勢下的學生工作新空間和新途徑。
[1]馮國營.輔導員成長的“工匠精神”與“學徒意識”[J].山東農大報,2016(9).
[2]紀春景,李晨.做一名有“工匠精神”的輔導員[J].山東農大報,2016(6).
G
A
1006-0049-(2017)13-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