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興
南通大學管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高校基層團組織活力提升途徑思考與探索*
——以南通大學為例
張振興*
南通大學管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團基層組織的活力直接影響共青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響力。本文旨在對南通大學的基層團組織活力問題進行調查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對南通大學24個學院的同學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部分同學的團員意識淡薄,缺乏歸屬感;需求多樣化,學校未能滿足。根據問卷中反映出的問題,小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的思考與探索,最終確定可通過“加強思想引導,強化意識形態;增強支部活力,豐富支部活動形式;大力推進“班團一體化”改革的途徑提高基層團組織的活力。
高校;團組織;活力提升
目前,國內外關于高校基層團組織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組織機構和運行方面,對活力現狀及應對措施的調研尚不多見。同時,縱觀國內研究領域,雖許多學者指出活力不足是基層團組織建設的薄弱之處,卻尚未深入分析基層團組織活力不足的原因,也未給出應對措施。本團隊希望通過此次調研能夠幫助高校共青團工作者敏感地把握新時代變化的新問題,研究團組織工作的新情況,不斷加強團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期從根本上解決基層團組織活力不足的現狀,為開創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做出貢獻。
2017年4月至5月期間,我們在南通大學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開展問卷調查工作。針對指導教師、班委、團支書和普通團員4類調查對象制作了4種問卷并利用pu平臺發布。我們通過發放電子問卷和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在管理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建工學院、化工學院等24個學院發放問卷5440份。調查結束,共計回收5256份有效問卷。
(一)青年團員意識淡薄,缺乏歸屬感
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大學生都是團員身份,其中7%的同學已經是黨員身份,團員身份的普及導致團員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不強和優越感不強。再如,23%的同學從未參加過青年共產主義學校組織的活動,12%的同學對自己是否參加過此類活動不清楚,這說明各項團組織活動的參與面窄,普通團員應有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自然調動不起來,長此以往致使團員意識淡化,對團組織的認同感也逐漸淡薄。
(二)青年團員需求多樣化,難以得到滿足
如調查結果顯示,71%的調查對象認為文體類活動最受同學們歡迎;48%的調查對象認為志愿服務類活動同學們的參與率較高;34%的調查對象認為思想政治類活動參與率高;31%的調查對象認為創新項目類活動受歡迎;28%的調查對象認為專業知識類講座參與率高;還有23%的調查對象認為學術競賽或其他活動比較受歡迎等。因此個人愛好對團組織活動的喜好影響較大。某一特定學院組織團日活動的主題、形式、次數都有限制,做不到同時滿足全體同學的各種需求。
(三)基層團組織活動載體有待更新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團組織活動參與度不高是由活動內容不新穎、形式單調等綜合因素影響的,還有些學生沒有獲得活動時間、地點等信息,錯過了團組織活動。有研究數據表明,所有學生都是通過網絡獲取各類信息,其中88.1%的團員每天都上微信,通過朋友圈獲取信息[1]。因此網絡宣傳的比例要逐漸超過傳統海報宣傳途徑,特別是微信朋友圈軟文的宣傳推廣都是新時期團組織工作所必備的。
(一)加強思想引導,強化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引導是高校教育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熏陶方式,在在校學生特別是團員同學中作“事業成就型宣傳”“典型人物事件宣傳”“主題活動宣傳”等,盡最大可能調動團員的積極性,激發潛能,讓更多的團員同學參與到活動的策劃與執行當中,提高他們的主人翁意識。②網絡媒體在團員學生意識形態形成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積極介入,加強網絡媒體建設,圍繞師生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主動發聲、主動回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堵疏結合,以疏為主,努力打造示范性大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廣泛開展師生網絡素養教育,將文明辦網、文明用網、文明表達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任務[2]。③加強班級領導班子的培訓,以加強他們的引領意識。問卷結果顯示:班委主要支持的提升辦法如加強培訓、分層分類指導、評比激勵、制度約束、榜樣示范各占68%、58%、60%、31%、67%。因此,要多角度,全方位對基層團委干部進行培訓,從他們所能接受的內容及形式出發多管齊下,開展思想意識強化課堂、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等以加強班委的引領意識與作用。
(二)增強支部活力,豐富支部活動形式
搞活動一定要懂得,團的一切活動,青年是主體,而不是團的領導機關是主體[3]。學院主辦學生團組織活動,一定是根據校團委活動的要求,與本學院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優勢相結合,緊密圍繞活動主題展開。如文科學院的基層團員同學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想象力豐富,辭藻華麗,可以繪制出吸引人的海報,可以寫出吸引人的活動軟文等。在文科學院團組織活動宣傳期間,可以利用本學院學生的這些優勢和特點,充分調動所有團員同學的積極性,在微信、微博、公眾號上推送活動宣傳文章,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填補傳統海報宣傳的優勢空缺。活動設計也可將同學的日常生活、學習結合大膽想象的畫面表現出來,活動形式更加的生動活潑,發人深省。
(三)大力推進“班團一體化”改革
為貫徹黨中央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以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群團組織要增強自我革新的勇氣”的重要要求,結合《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圍繞全團“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的四維工作格局而展開的“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是我校自實施以來堅持不斷革新的重點項目,四個年級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與中央的這一倡議不謀而合。我校超九成的青年團員對“班團一體化”建設表示有必要并大力支持。“班團一體化”的實施會增加團組織的活力,使團支書的工作職能得以提升,班長與團支書之間更好地配合工作,相互補充,開源節流提高效率,使團組織更好地聯系廣大青年團員。同時,能夠接觸到團支部常規工作對于普通學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鍛煉機會,能夠在基層活動的組織設計過程中出謀劃策的年輕團員在創新思維及主觀能動性等個人能力方面都能獲得顯著提升。
[1]張宏宇.淺談增強基層團組織“活力”建設的思考與對策——以長春中醫藥大學團組織工作為例[J].2016(12):178-179.
[2]丁振國,陳華文.高校如何應對意識形態建設的挑戰[N].光明日報,2017-02-14(第三版).
[3]黃志堅.強基固本提升共青團組織的活力[J].2014(1):43-46.
*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2016ZD069)。
張振興(1987-),男,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南通大學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團委副書記。
D
A
1006-0049-(2017)23-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