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曉萌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中國傳統道家文化與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的融合與沖突
師曉萌*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社會工作價值觀是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的基礎,是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服務活動的行動指南。近代史上,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緩慢,戰爭不斷,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較少,使得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起步較晚,但是政府和教育者認識到了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充分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推進社會工作價值觀本土化進程。社會工作倫理起源于西方文化,帶有其濃厚獨特的宗教理解和工業文明思想,其在各個地方的傳播滲入,也是社會工作理論在其本土的不斷融合的過程。本文從道家思想文化的角度去對比道家文化與社會工作倫理的異同之處,找其精華,去其糟粕。
社會工作倫理;道家文化;傳統文化
伴隨著西方經濟與文明向全球的推進,社會工作也開始滲入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中國也不例外。然而社會工作在移植到不同國家時面臨了不同的服務對象和基礎環境,不能將西方的倫理與理論完全照搬,為了適應當地的具體情況和人文風俗,傳統文化的應用在社會工作倫理中得到了重視,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完美契合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分支繁多且復雜,無法從一篇文章中全部敘述到,筆者從道家文化的角度研究此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是從“人和”到“天和”。自古“天人合一”一直被統治者和思想家們掛在嘴邊。在生活方面,儒家的思想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這些強調的都是人際關系。孔子所說的“和”是現實世界、社會的和諧;孟子口中的“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化不分派別,不分地域,其都是相通能夠產生共鳴的,在彼此交流中相互融合。
社會工作基本理念建立在以人為本之上,其價值觀涵蓋了平等、自由、博愛等精神,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文化”、“禮儀文化”、人道主義不謀而合。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與自然和諧共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這句話中其實就涵蓋了道家的辯證思想,從正反看問題,世上萬物不是永恒不變的,每分每秒都在互相作用,產生你無法預料到的變化。既然我們無法預料到這種變化的好壞,不如順其自然,遵循內心,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達到和諧幸福的狀態。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原則,也是社工們學習的第一課。其內涵是社工幫助案主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增強其獨立性和可抗性,在面對新的困難與挫折時不再感覺到無助與絕望,而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它。助人自助基于尊重、真誠、同理這些基本職業操守。在筆者看來,這一過程其實也是社工對案主提供心理支持的過程,也是案主自身自我救贖的歷程,可是,在現實工作中,社工們通常都只關注到了“助人”這一點,卻忘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社工們運用自己的知識與實踐能力去幫助案主解決當前問題,使案主產生了依賴性而非獨立性,若在遇到困難時,求助者第一想到的是社工們如何幫助我,而不是我應該如何去解決。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助人自助”的初衷。因此,社工助人并非單純提供物質的幫助,而是致力于案主自信的恢復,幫助他們重新走上社會正軌。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其中“無為”不是指無所事事,碌碌無為,而是順勢而為,順其自然,不做無效無用的事情。道家講求世間萬物要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使事務保持天然的本性而不是人為的做作。從統治階級來說,“無為”就是不與民爭,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這與社會工作價值觀中的"自助"是不謀而合。社工們在進行社會工作服務時應當注重這一點,尊重是溝通的前提,首先對“案主”給予最大的尊重,尊重其選擇權利和自我決定的權利。從社工做起,相信案主能夠完成一件事,相信其內在的爆發力與可塑性。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堅信案主的創造性及自決能力,堅信自身的感召力及案主的領悟力,幫助案主自己解放自己,使其回歸社會主流。這也是“助人自助”的核心:尊重人、助人自助、提升人的創造力。
道家文化積淀豐厚,影響深遠,其中也含有“助人”的觀念,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圣人從來是幫助和挽救一切人,從來不舍棄做過壞事的人;圣人看來,社會上的一切人,都是有存在意義的,都是可以變成好人的,都是可以做一番事業的;沒有人不犯錯誤,只要改正了就好。這與社會工作中所說的接納救助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幫助其尋找到自身的價值不謀而合。
“人在情境中”是社會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其強調了人不是完全獨立自存的個體,研究一個人,必須將其放到他所處的環境中進行,即他的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應該注重案主的環境和社會環境間各要素的關系,案主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反思社會工作,當遇到了案主人受到環境壓力和人們彼此沖突的影響和困擾,我們無法去改變大環境,是不是換個角度思考,改變自身呢?社工們應該用系統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案主的行動,引導他們去適應環境,提高自身能力,達到二者和諧共處。
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是古往今來無數社會工作者智慧的積淀,它表達著人類對公正、平等、人權的向往,并且成為社會工作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群改變現狀、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支撐。它起源于西方,隨著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有著西方特有的理論觀念,但也有著與西方不同的本土思想,社會工作在本土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其在實務中不斷汲取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構建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添磚加瓦。
[1]唐曉英,王鶴巖,李精華.社會工作價值觀本土化過程中的文化關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2]楊生勇,王才章.傳統文化與本土社會工作建構——現代化視域下的社會工作本土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06):74-77.[2017-08-23].
[3]莊琪,譚倩倩.從傳統文化視角解析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困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9(04):35-37.[2017-08-23].
師曉萌(1993-),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5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
B
A
1006-0049-(2017)23-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