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智宏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東亞一體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研究
溫智宏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推動了地區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在當今時代,文化因素所占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是評價一個國家、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通過對東亞一體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進行研究,可分析出存在的問題,并制定解決策略,有利于東亞地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東亞一體化;文化認同;文化差異
在全球一體化的帶動下,使地區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增強,加強文化認同,可將不同的文化內容進行整合,有利于建立獨特的地區文化,從而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但實際上,東亞各國的文化與政治相連,想要獲得文化上的認同需要有堅定的政治共識,其難度無法想象,還需要不斷的研究與發展,從而推動東亞地區一體化的快速發展。
目前,所謂的文化認同主要指的是行為、精神、物質等要素,其中,語言和文字是文化認同度最高的內容。但上升到國際局勢上時,對其概念有了更深的分類與規劃。一是,文化認同與地區內部的社會生活相連,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多,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二是,各地區已經形成了文化共同體,各國之間又在政治上達成了共識,可共同抵抗外部文化的入侵;三是,文化認同的存在必然需要帶有一定的政治力量,可利用政治、文化雙重力量來抵抗外部文化;四是,東亞一體化的文化認同僅限于本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其他地區的文化發生沖突,容易爆發地區間的矛盾。但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下,使世界逐漸融為一體,因此,要求東亞各國正確看待地區一體化文化認同的優缺點,盡快消除負面作用,推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影響東亞一體化進程中文化認同的主要因素,其中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政治多元化和政治關系。其中,政治多元化指的是東亞地區各國之間的政體存在差異,比如,中國施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日本則是君主立憲制,政體存在差異會加劇政治矛盾,很難達到共識。而政治關系指的是國家之間的關系,比如,我國和日本的政治關系一直比較緊張,主要是因為日本不能正確面對歷史事件,其行為已經破壞了中日友好關系,給文化認同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二)歷史因素
東亞各國發展至今,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底蘊,包括宗教、傳統、價值觀等,在進行文化認同時缺乏一個衡量標準,彼此之間很難獲得高度信任。因此,各國無法積極的開展合作。
(三)外部因素
歐盟是當今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聯盟組織,有其獨特的國際地位,也因此,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其他地區聯盟的發展,比如政治施壓、經濟施壓等。甚至會出現干擾內政的情況,給東亞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各國的思想意識發生了轉變[1]。
(一)深化中國大國理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有了顯著提升,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對東亞一體化進程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面對當今局勢,要求中國必須深化大國理念,從國家行為體的角度來構建文化認同,因此,需要遵守兩個原則,即:內治和外和。內治指的是國家內部的治理,需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而增加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例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影響了社會穩定,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嚴控市場秩序,增加居民收入,以期縮小貧富差距。同時,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公平正義、團結友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風氣,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自我認同。而外治主要指的是和諧外交,通過大國身份來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實現東亞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另外,中國要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深化“和諧東亞”的理念,認真履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責任和義務,引導東亞各國堅持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理念,從而提高地區認同度,推動文化認同快速實現。
(二)堅守“求同存異”理念
第一,雖然東亞各國的地區邊界不同,但共屬于一個地區,要求各國有明確的地區成員意識,自覺履行權利和義務。同時,要求各國參與到地域經濟建設中來,主動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融,彼此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推動東亞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第二,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東亞很多國家開始發展國際貿易,將大量資本、技術、人才等投資到其他地區,使其區域意識逐漸弱化,文化認同感逐漸喪失。對此,要求東亞各國堅守東盟成員國身份,加快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防止產生脫亞思想。同時,堅守文化認同理念,避免在地區內出現文化摩擦,影響文化認同的快速發展。
第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東亞各國都已經凝聚出了獨特的歷史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共同構成了繁榮豐富的東亞文化。因此,要求東亞各國在評論文化時要堅持“求同存異”理念,發展共性、尊重個性,加快地域文化的融合,并在不斷的發展與創造中形成獨特的地區文化,以獲得各國的認同[2]。
(三)提高地域自我保護能力
首先,東亞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國家的綜合實力還比較差,在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很難獲得生存空間,對東亞經濟的發展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對弱小國家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促使其提高綜合國力。有利于增強地區歸屬感,加快地區經濟建設,從而提高文化認同感。
其次,東亞各國曾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害,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會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導致國家處于封閉狀態,不利于東亞一體化進程中文化認同的開展。對此,要求各國之間建立友好的政治關系,避免發生內部沖突。同時,鼓勵封閉國家開展文化交融,化解民族矛盾,共同推動文化認同的建設,從而更好的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最后,隨著東亞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東亞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得歐盟產生了危機感。企圖通過政治施壓、經濟施壓、干涉他國內政等手段來限制東亞一體化的發展,導致一些東亞小國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對此,應充分發揮東盟的實際作用,擴大成員國規模,提高各國國際地位,從而有效對抗霸權主義等行為,并可提高東亞各國的文化認同感,保障地區經濟穩步增長。
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加強文化認同并不單指文化這一方面,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要求東亞各國理性看待國際形勢和地區局勢,自覺遵守區域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推動東亞一體化進程中文化認同的快速發展。
[1]王秋彬.儒家文化對東亞一體化的雙重影響[J].中國與世界,2013:91-100.
[2]張曙光.功能—進程模式:東亞一體化進程與中國的戰略選擇[D].河南大學,2010.
G
A
1006-0049-(2017)23-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