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瑋
(北京懷柔醫院,北京 101400)
為了將有效依據提供給臨床對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的發生進行有效的防治,從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我院研究了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發生的相關因素及其防治,結果如下。
對本院神經外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行顱腦損傷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所有納入患者均經循證醫學評估后接受顱腦損傷術治療[1];將合并其他腦病疾病、病危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據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發生情況將這些患者分為發生組(n=10)和未發生組(n=60)兩組。發生組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39~55歲,平均年齡(45.7±7.3)歲。未發生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38~57歲,平均年齡(47.1±8.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記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同時,對病例報告及醫療文書進行查閱,將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血壓、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硬膜外血腫、血漿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bg)等詳細記錄下來[2]。
將數據錄入Epidata3.1,對數據進行分析時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例/%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
發生組患者的腦疝、腦挫傷、顱骨骨折、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基底節受壓發生率均顯著高于未發生組(P<0.05),血腫量顯著多于未發生率(P<0.05),空腹血糖、GCS評分、Fbg均顯著高于未發生組(P<0.05),手術時間顯著短于未發生組(P<0.05),TT、APTT均顯著長于未發生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發生的相關因素包括腦疝、腦挫傷、顱骨骨折、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基底節受壓、血腫量、空腹血糖、GCS評分、Fbg、手術時間、TT、APTT(P < 0.05),見表 1。

表1 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發生的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發生的相關因素包括腦疝、腦挫傷、顱骨骨折、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基底節受壓、血腫量、空腹血糖、GCS評分、Fbg、手術時間、TT、APTT。考慮顱內遲發出血原因可能為骨折線遲發出血、橋靜脈出血,蛛網膜顆粒出血,腦挫傷部位損傷血管遲發出血,患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凝血障礙等有關。這就將理論依據提供給了臨床的救治工作,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瞳孔變化、顱內壓值,早期復查頭顱CT,早期發現遲發顱內血腫,給予相應的治療。
[1] 許悅,邱玉發,沈旭明.顱腦損傷術后非手術區遲發血腫91 例臨床分析 [J].江蘇醫藥,2015,41(22):2734-2735.
[2] 周立平,劉企源,許文輝,等.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227例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 [J].江蘇醫藥,2013,39(10):1199-1201.
[3] 馬一鳴.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的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