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 陳國華
(1.華東交通大學;2.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南昌 330013)
對我省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現狀進行研究,對引發傷害事故的原因進行探析,試圖從根源上降低學生傷害事故的頻率。對發生事故的責任劃分研究,明確事故責任劃分,強化學校體育實施機制,促進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
本文將以江西省部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為研究對象。以江西省內十余所學校共計6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設定訪問提綱,與江西省各中小學校的體育在崗教師、法學工作者以及保險業務專家等相關人員進行咨詢和訪談。
遵循問卷設計原則,根據研究所需的數據,通過問卷調查形式了解現狀,并加深體育傷害事故的認識。為確保問卷的合理、有效性,問卷呈送給20位專家進行評測。對江西省內十余所學校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對共計六百余位中小學生學生進行調查。問卷調查現場集中發放,現場集中收回,共計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76張,收率為96%,經過對問卷的整理工作,確定有效問卷55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3%。
表1是對學校學生發生傷害事故的頻率的統計,根據對558名中小學學生的調查得知,根據發生傷害次數4次以上、3~4次、1~2次、0次來統計數據,分別占總數的3.9%、2.88%、37.9%、54.1%。
表2是對發生過體育傷害事故的學生關于受傷程度的調查,其中發生過重度傷害事故(需住院治療)的學生占調查總數的1.6%;發生中度傷害事故(大面積擦傷、一般性骨折等)的學生占總數的2.7%;發生輕微傷害(擦傷、扭傷等)事故的學生占調查總數的41.6%。
表1 學生傷害頻率統計表(N=558)
表2 學生傷害程度統計表(N=558)
在我國,保險行業整體狀況不發達,業務拓展處于初級階段,體育險種更為稀少,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現有商業保險公司共計61家,保險險種十余類。在現有的保險中,沒有特別針對學校體育的險種,由體育帶來的傷害事故只能歸結于一類。可以說,為中小學學生設立的學校體育類型的保險不僅是學校體育發展客觀需求,也是國家對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保障,同時也是對我國體育保險制度的優化和健全。
近年來學生在學校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認為應在歸責原則的指導下,結合校園體育傷害事故的實際,對校園體育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進行分析,可以將責任分析歸為以下幾類:學校承擔的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學生承擔的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由于第三方未盡義務或有過錯承擔的法律責任;多方共同承擔的法律責任;因意外或不可抗力產生的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據統計,各校的室內外體育場地除去課程開放時間,不能滿足學校師生的需求。場地器材設施陳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破損,加之各校定期維修維護的不當和更新不夠,必然會存在安全隱患。
學校體育安全管理制度在遇到體育突發事故時,存在處理程序、預防方法,對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可以有效保障學生的體育運動安全。有55.2%的學校沒有建立體育安全制度,36.20%的學校有建立體育安全管理制度但不健全,有8.6%的體育老師認為學校安全管理制度較為完善。
校園體育傷害的環境因素是指天氣因素和空氣質量對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影響。比如雨雪天氣濕滑的場地就是典型的環境因素造成的;突發因素也是傷害事故的另一隱患。例如籃球比賽學生起跳崴腳這類情況就是典型的突發因素事故。據統計,近年來由于突發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的案例明顯增多。
采取不同措施,提升學生、學校對傷害事故的預防能力,使教師和學生培養良好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教導學生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有不適的情況及時向教師匯報。強化學生的安全保護意識是教師的業務范圍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通過不斷地強化學習成為學校安全傷害事故的第一救護人。
現階段學生購買保險的情況并不理想,體育安全意識宣傳力度不夠,需加強安全意識推廣。通過購買專門的體育險種來降低學校里面的學生傷害事故造成的損失,是當前針對體育安全事故最為理想的方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體育保險能夠為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定的風險保障。
根據校園體育傷害事故的現狀促進立法建設,保險公司、法律和保險應共同保障學生、學校和家長的權益,學校正確維護法律,家長正確理解法律、制度,學生正常享受保險權利和義務的良好互動的局面。即使面對特殊復雜的事故,也能做到有據可循、有法可依。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校園體育課傷害事故在司法審判中普遍適用于過錯責任原則,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在極個別情況下適用于公平責任原則。對于校園體育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承擔的主體不能一概而論,除去學校場地器材不達標、教學組織不到位、事故不及時導致事故擴大等情況導致的傷害事故應由學校負主要責任外,其余情況應當對過錯責任應依據行為表現的方式具體事件具體分析。
[1]陳珠琳.略論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頭大學學報,2003(6):88-93.
[2]謝沫珠.學生傷害事故法律責任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
[3]王曉盈.學生傷害事故研究[D].四川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