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文
(山東省沂水縣畜牧局,山東 臨沂 276400)
蛋用種雞的體管理
李軍文
(山東省沂水縣畜牧局,山東 臨沂 276400)
以往在蛋雞品種培育過程中,通常以周齡或體重作為階段劃分和培育的標準,存在不少弊端。而現代優良蛋雞品種的培育,以體形發育程度為準則,把骨架作為第一限制性因素,體重成為第二限制性因素,生產實踐中以脛長和體重作為具體的參考指標,這就對飼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雞的骨骼和體重的生長速度并不是同步進行的,骨骼在10周齡內生長速度快,8周齡時雛雞的骨架已經基本成型,到12周齡就能完成全部骨架的90%以上,但是體重則要到36周齡才能達到最高點。
種用蛋雞體形發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產蛋性能的發揮。當蛋雞脛長達標、體重不達標時,產蛋早期蛋重小,產蛋率上升的速度慢;而脛長不達標、體重超標時,出現早產蛋,產蛋后脫肛現象多,死淘率也高。當然,脛長、體重都不達標就是失敗的育雛,可導致開產時間拖后,少則拖后1~2周,多則推遲3~4周,產蛋高峰達不到標準要求,生產量減少,影響既定的孵化計劃,并直接影響經濟效益。
因此,在種用蛋雞培育過程中,要求至少每2周抽測1次體重和脛長,每次每群抽測的比例不得少于5%的雞數,監測體形發育情況,并及時進行調整。
種用蛋雞培育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工作的重心不同,要合理安排。
對于體重的管理,總的要求是:23~35周齡,種雞處在產蛋高峰期,這時要重點關注體重增長;到了36~45周齡,種雞處在產蛋中期,這時的工作重點是控制并維持適宜的體重;而從46周齡開始,一直到63周齡,種雞處在產蛋后期,必須嚴格控制體重增長,保持標準體重,以充分發揮蛋雞的種用性能。
種用蛋雞的體重標準隨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的標準是:產蛋高峰期維持該品種標準體重± 50g,均勻度>80%;產蛋中期,維持標準體重± 100g,均勻度>80%;產蛋后期,維持標準體重± 100g,均勻度>75%。在整個產蛋周期內,蛋雞的體重變化要保持平穩,建議23~26周齡階段的平均周增長不能超過10~15g;27周齡到淘汰,平均周增長不超過3~5g。
管理工作中,要特別關注8周齡前的脛長生長和8~12周齡脛長和體重的生長,總的控制目標是:雞群的脛長均勻度在90%以上,體重均勻度在80%以上。
3.1 實行高營養育雛并適時分群 雛雞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但采食量小,消化差,而且經常受到溫差變化、免疫注射、斷喙、轉群等應激因素的影響,影響采食量和體形發育。因此,在育雛前期(0~4周齡),要供給營養充足的日糧,使每千克代謝能為12.5~12.9MJ,粗蛋白質20%~22%、蛋氨酸0.45%、含硫氨基酸0.8%、賴氨酸1.15%,并保證鈣、磷等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的供給,以促進雛雞骨骼系統、羽毛的生長發育,使雛雞的脛長和體重提前達到標準。
要根據雛雞的體形發育特點和體結構變化規律,最好在其4、8周齡和12~16周齡進行3次分群整群。對那些低于或高于平均體重10%以上的個體雞只隨時剔除,進行單獨飼養,以保持較高的群體均勻度。
當8~12周齡分群管理時,應實行分級管理。如果培育雞群的脛長達標和超標、體重超標,要適當減少喂料量,每次減5g左右,也可以改用青年雞料,把飼料的代謝能降低44kcal/kg。密閉雞舍飼養的集群,可實行間斷光照,開15min關45min,使雞自然減少采食量;而自動調溫雞舍,可在提高舍溫1~2℃的同時,減少喂食量2~4g,也可減少喂料次數,并在每噸飼料中添加氯化膽堿500g。
如果培育雞群的脛長達標而體重不達標時,可繼續飼喂育雛后期料或增加1%的粗蛋白質,也可添加2%的脂肪,加7d停7d。
如果培育雞群的脛長低于標準而體重超標,可用育雛后期料,適當增加多維素,每噸飼料中添加氯化膽堿500g,代謝能降低44kcal/kg。
如果培育雞群的脛長和體重均低于標準,可先用育雛前期料飼喂2周,再改為育雛后期料,再按不同品種的飼養要求進行管理。
如果培育雞群12~16周齡時體重不符合標準,可適當調整能量攝取量;體重超標時,提高日糧代謝能水平,并在日糧中添加0.5%~2%的油脂。
3.2 加強光照控制 光照對性成熟的影響很大。延長光照可以使性成熟提前,而縮短光照則推遲性成熟。性成熟的調控是通過育成后期限飼并結合適當的光照方案來實現的。
如果體重已達標的培育雞群,到14~16周齡可以給以最低水平的代謝能和粗蛋白質,以防止母雞提前達到性成熟。對采用自然光照的開放式雞舍,為避免12周齡后自然光照延長,常采用 0~20周齡內最長的日照時間作為恒定光照時間,也可結合12周齡后漸減的自然光照,以便控制雞的性成熟。但是,如果育成后期(14~20周齡)光照時間不少于13h,都有可能發生早產現象。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適時進行光刺激:一是體重達適宜開產體重,二是自然產蛋率達5%,三是輕型蛋雞達20周齡仍未見蛋。在開始光照刺激時,要將育成料及時轉換為開產前期料(含2%的鈣)或高產蛋雞料,以適應產蛋的營養需要。
3.3 產蛋高峰期的飼養管理 依據雞只采食規律,滿足每只雞生產需要的營養供給。參考所飼養品種的日耗料標準,供給足量日糧。依據雞只的采食變化規律,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產蛋前(占一日采食總量16.7%)、產蛋后2~3h(占一日采食總量26.4%)、中午12:00~14:00(占一日采食總量27.1%)、下午熄燈前2~3h(占一日采食總量29.8%)。每天飼喂4~5次,建議時間為5:30、8:00、11:30、13:00和16:30;每天勻料3次,建議時間為10:00、15:00點、熄燈前1h。
3.4 供給充足、衛生的飲水 自由飲水或每天不少于 3次供水,產蛋后 1~2h(占一日飲水總量31.1%), 中午 10:00~13:00 (占一日飲水總量27.2%),下午熄燈前 2~3h (占一日飲水總量41.8%)。每天查水四次,若發現供水不足,要檢查過濾器壓力表、檢查減壓閥壓力、檢查有無漏水、檢查飲水乳頭是否損壞。要嚴格控制飲水衛生,選擇遠離污染的水源;每周反沖過濾器1~2次;飲水管消毒定期消毒。同時,每半月或當過濾器出水一端的壓力表數值低于進水端壓力表時,應沖洗過濾器。
3.5 增重管理 做好體重監測,一般選擇在早晨喂料之前進行;稱重雞群的選擇要兼顧到雞舍的前中后和上中下各層,料線始末的個體均應稱重,需特別強調的是稱重雞只確定后不得再更改。
抽測雞群比例應為整棟雞群數量的1%。若群體均勻度高于80%,體重均值低于標準體重,建議增加喂料次數,喂料時增加空轉料次數2~3次,或增加勻料次數,以刺激雞只的食欲,可提高日采食量 1~2g;飼喂潮拌飼料,飼喂潮拌料或用消毒槍在料槽內噴灑少量的清水或阿梅諾等營養物質,提高適口性,可提高日采食量 3~5g;增加夜間光照:為提高雞群采食量,可采取夜間補光2h的方法。夜間補光原則為前暗區要長于后暗區,且后暗區不得小于2.5h,通過增加夜間光照可提高日采食量10~13g;提高飼料營養濃度,增加飼料的營養濃度,提高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含量,每周可平均多增加雞群體重5~30g。
若群體均勻度低于80%,體重均值高于標準體重,建議及時挑選,精細管理。
對于4周齡體重值低于平均值10%的雞,繼續飼喂育雛前期料至8周齡,其他雞可更換為育雛后期料,每千克飼料代謝能不得低于11.9MJ,含粗蛋白質19%、蛋氨酸0.42%、賴氨酸 1.10%、其他營養素不變,飼喂至10周齡。
如果0~4周齡采用高營養育雛,一般8周齡時脛長能達標,甚至超標。對這樣的雞群應立即換喂青年雞料;對體重不達標的雞群,繼續飼喂育雛后期料至10周齡,但最晚不超過12周齡,并增加多維素用量。
S831.4
C
1673-1085(2017)01-0024-03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