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壞當是水產養殖的底線
養蛙經濟效益高,近年逐漸興起。但廣東佛山高明的部分養蛙場,將廢水直接排入河涌,成為高明水環境的新污染源。當地鎮政府下發通知要求拆除,部分養殖戶以不知道規劃為由,要求給予拆遷補償。此事得到大批“吃瓜”群眾圍觀。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發生過由于養殖過度,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最終被政府責令整改或者拆除的事件。去年至今一直在強力推進拆除的湖北、湖南等地湖泊違法養殖,以及廣東省內的韶關等地水庫水產養殖污染,結果都是無法改變被取締的命運,尤其是在當前強調環境保護、生態養殖的背景下,對存在的水產養殖企業來說,頭上時刻懸著一把利劍。
其實,要想避免違法被取締,養殖戶也不是無計可施。首先要弄清楚當地土地功能規劃;其次要守法經營,持證生產,多說一句,如果養殖戶有辦證意識,去主管部門辦證時也可以得到該區域能不能養殖的信息(辦不了證的一定要警醒);此外要處理好環境污染的問題。
回到高明養蛙場被要求拆除事件,當地區政府頒布了《關于印發高明區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范圍的通告》,規定以2015年12月23日公告頒布之日起為時間節點,在《通告》發出前建成的畜禽養殖場,限期內完成自行清拆,按標準給予補償或補助。在《通告》發出后,不論是禁養區或限養區,新建、擴建及外遷到高明區的養殖場,一律按規定依法清理,不給予補償或補助。而部分養蛙戶在2015年后還進去政府劃定的禁養區或限養區投資養殖,就顯得有點明知故犯了。進一步說,養殖戶在賺錢的同時,若能肩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以這種境界和格局經營,必將會迎來機遇和財富。
而退一步說,就算無心參與環保工作,不破壞,應該是水產養殖的底線了。
(魚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