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 周治剛/文
科學推進海洋牧場的生態建設
■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 周治剛/文
海洋牧場是指“基于海洋生態學原理和現代海洋工程技術,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在特定海域科學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形成的人工漁場”。海洋牧場依據主體、建設方式、功能和特色等可分為不同類型,以按照功能為例,可將海洋牧場劃分為增養殖型、生態修復型、休閑觀光型、綜合型四種類型。海洋牧場是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養殖的主要方式,在提高水產品的質量的同時也能改善海域環境和修復生態系統。截至目前,全國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42個、海洋牧場233個,用海面積超過852.6平方公里,投放魚礁超過6094萬立方米。
2013年,國務院發文《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發展海洋牧場,加強人工魚礁投放”;2015年4 月,農業部下達了《關于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通知》,推進以海洋牧場建設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漁業資源養護、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綜合開發;近期,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發布了《全國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16-2025)》,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指明了方向。在大力推動建設海洋牧場的形勢下,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慎重做好海洋牧場建設可行性研究及長期建設規劃,充分考慮當前及未來可能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特別是吸取美國、日本、韓國等在海洋牧場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開展海洋牧場的建設。
首先,海洋牧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前以及建造過程中包括海洋牧場功能分區設計與系統規劃、海洋牧場關鍵設施設計與研發、苗種擴繁等。當前,部分海洋牧場缺少科學的論證和統籌規劃,區域發展不均衡,功能定位不清晰,忽視生態優先。在國家層面上,需加強海洋牧場規劃與建設的宏觀引導與規范,合理布局,重點進行示范,并在形成系統成熟的經驗后再逐步推廣應用。應研究不同類型海洋牧場建設需要依托的各種資源與環境條件,分別對資源增殖型、生態修復與資源養護型和休閑游釣型這三種類型的海洋牧場提出選址的基本原則和選址條件。依據生態系統與景觀生態學原理分析主要環境參數和各種生境的格局、過程和動態變化,甄別關鍵的生態過程、廊道等。篩選出需要特別保護的棲息地和資源,并且在海洋牧場總體布局與分區規劃中首先列入保護地或者保留區,或者作為需要進行生態修復與養護的資源養護型區;再依據海洋牧場開發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由小到大排列配置不同種類的海洋牧場類型,優先配置保護型和養護型,再配置潛水觀光型和休閑游釣型;最后在有條件的地方和在嚴格控制的前提下配置資源增殖型或者多層復合型的海洋牧場。
其次,海洋牧場監測評價及科學管理是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缺乏通過長期動態監測對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進行科學定量的分析及評價。另外,部分海洋牧場存在盲目跟風的“重建設、輕管理”現象,管理監督不到位,管理目標發生偏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與短期利益,不利于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應注重后期專項資金的投入,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海洋牧場監測預報預警及評價技術體系;明確海洋牧場管理主體,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法規建設;在政府主導下多途徑引入社會資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進行市場化的高效持續運營管理,實現多元融合發展。
最后,海洋牧場關鍵技術體系和研發平臺建設是海洋牧場建設的支撐基礎,涵蓋了生物、生態、工程等多個科學領域。海洋牧場能否順利建設,科學技術是決定因素之一。目前,海洋牧場建設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同時由于產學研結合不密切,科技成果轉化不足。通過交流互訪,學習日本、韓國等國家已有成熟的海洋牧場建設技術,加大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投入,針對生物馴化擴繁等關鍵技術問題設置專項課題進行科技攻關;強化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引入物聯網、傳感、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充分發揮先進技術的支撐作用,建設新型智慧海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