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徐聞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黃欽忠 黃邦雙/文圖
多種魚蝦混養新模式
■ 廣東省徐聞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黃欽忠 黃邦雙/文圖
目前對蝦養殖的主要品種是南美白對蝦。我們通過多年的對蝦養殖研究工作,對不同的養殖模式進行試驗分析,提出多種魚與對蝦混養,主養品種對蝦,養殖過程少換水或不換水、一年一造的養殖模式,養殖三年,每年獲得好效益。
對蝦養殖池1#號池8畝、2#號池10畝都為長方形鈍角南北向,水深2m,鋪黑色地膜。每畝配備1馬力/臺的車輪式增氧機一臺。自然納水及抽水相配合。進水用60目濾網過濾海水后進入蝦塘。
在上造收獲后,將池水排到最低水位并且用高壓水泵將池底沖洗干凈,曬池到3、4月。蝦池消毒通常在放苗前二個星期,蝦池注水以剛好浸沒整個池底為宜,施放30ppm的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劑,以殺滅殘留在池底的病原生物和甲殼類等有害生物。第二天用20ppm的茶麩殺滅水生紅血生物。第三天再加注經沙濾的海水1m,然后用0.3~0.4ppm的溴氯海因或其它消毒劑進行全池水體消毒,同時啟動增氧機。
經消毒的池水會變得更清澈,靜置3~4天后,消毒藥物的藥效逐漸消失,待池水呈現輕微黃綠色后,即可投放培育單細胞藻類的專用肥料培養對蝦開口食料生物。蝦苗放養前的基礎餌料生物的培養是對蝦養殖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基礎餌料生物培養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放養蝦苗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基礎餌料生物通常是指浮游的單細胞藻類、底生藻類、輪蟲、橈足類以及一些小型的底棲動物,對對蝦苗來說,生物餌料的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是人工餌料所無法比擬的。蝦苗放養初期若水色培育得好,池塘中餌科生物豐富,則蝦苗生長快,成活率高,且個體生長均勻;否則相反。
施肥遵循少量多次原則,一般第一次施放肥量為1~1.5kg/畝,1~2天后根據水色的濃淡再酌情追加,培池7天后蝦池水色呈為黃綠、茶色、茶褐色等水色,透明度40~50cm時即可放苗。
優質的蝦苗是提高成活率和提高產量的重要保證。蝦苗選用經業務部門核準具備水產種苗生產許可證、信譽高、信得過的生產場;蝦苗要求品種純正、規格整齊(其體重差異在10%以內)、體質健壯、無病或無特定病毒蝦苗。肉眼觀察,健康蝦苗群體發育整齊,肌肉飽滿透明,附肢中色素正常,胃腸充滿食物,游動能力強,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捷,無外部寄生生物及附著污物。蝦苗規格1cm左右。
蝦苗放養選擇在晴天上午或傍晚,忌在中午太陽直曬或雨天水質混濁時放苗。放養要求育苗池和養殖池的水溫差不超過2℃,鹽度不超3‰,且放苗前必須試水。放苗密度為4萬/畝。
魚苗靠自然海區捕獲。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體表無明顯損傷、出血或充血及寄生蟲,無畸形,體色亮澤,游動活潑迅速,逆水性強的魚苗。
鯻魚為暖水性小型底棲魚類,可進入河口生活,晝夜垂直移動明顯,攝食蝦、蟹和小魚。為習見經濟魚類。在魚蝦混養中可直接捕食發病蝦及死蝦,從而切斷對蝦病源的傳播。
待蝦苗放養20天,在對蝦已適應池塘環境且活動較靈活時,再每畝投放300尾全長為2~2.5cm的鯻魚苗。
暖水性近岸小型至中大型魚類。幼魚大都成群棲息于枝狀珊瑚叢中,以死珊瑚枝上的藻類為食,有的則待在混濁的紅樹林區或河口區成長。成魚則成群洄游于珊瑚礁區,有的則生活于混濁的河口或港口區。由于其食性雜,可攝食網箱及池塘中藻類和附著物,在魚蝦混養殖中具有清潔水體、優化水環境的功能且經濟價值高。
待蝦苗放養25天后每畝投放350尾全長為3cm左右的籃子魚苗。
根據對蝦的生長、攝食、游動等生命活動情況,以及天氣、潮汐、水溫和水質等養殖環境與條件變化情況,定期進行水質觀測和檢測記錄對蝦的體長、體重的變化等,并通過數據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有效管養措施,使養殖對蝦能健康正常生長并努力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根據各種情況決定開動增氧機與否,并根據周圍其他蝦池對蝦發病與否、水質和潮汐變化決定是否換水。一般放苗后一個月慢慢加滿池水。
蝦苗進塘后第二天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對蝦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選擇不同型號的飼料,一般隨著對蝦生長從0號料逐步提高到1號、2號、3號。投喂次數為投苗后一周內日投喂1次,投料時間為下午5∶30時,后增加到日投喂2次,分上、下午投喂,投苗15~20天后慢慢增加到日投喂4次,投喂時間分別為6時、11時、17時、22時。冬季有寒潮影響或水溫低時投1~2次,日投喂量根據對蝦體重適當增加,一般養殖前期為對蝦體重的5.5%~11%,中后期為3.3%~5.5%。投餌量根據水溫、天氣情況、水質肥瘦、周圍其他蝦池是否發病、對蝦攝食等情況掌握。在水溫低、刮風下雨、水質肥、周圍其他蝦池對蝦發病時盡量少投料、甚至不投料,以保證池水水質的穩定。
投料方法采用四周遍灑的方式;投料量的控制:以在投料后60~90分鐘攝食完為準,并且在下半夜溶解氧低時不投料。
巡塘是對蝦養殖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巡塘,觀察對蝦的攝食、活動情況和池塘水質的動態變化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并可隨時了解堤壩是否安全,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便能立即采取應急補救措施,并做好生產記錄。
多種魚與對蝦混養雖能減少對蝦發病率,但不能說對蝦絕不發病,所以在魚蝦混養中也要堅持“以防為主”。
對蝦生活在養殖水體的底部,人們通常很難觀察到它們的活動和攝食,一旦發病,要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都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患病個體大部分失去食欲,采用口服藥物治療很難奏效。特別是目前對養蝦業危害最大的白斑綜合癥,病情出現多呈暴發性,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治療此病的特效藥物。因此,在對蝦養殖生產過程中,必須貫徹“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針,通過消除傳染源,切斷病原傳播途徑,改善和優化養殖環境,提高對蝦自身免疫力等綜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病害的發生,確保對蝦養殖的高產穩產。
通常是通過控制投料量及根據水質情況,投用光合細菌來穩定水質,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
如果發現有病蝦應立即增放體長為4~5cm大個體鯻魚以捕食帶病對蝦從而徹斷病源。
每年只養殖一造,一般在每年4~5月放苗,每造經3~4個月的養殖收獲。2016年,1#池養殖95天收獲對蝦5000公斤,魚1500公斤;2#池養殖106天收獲對蝦5800公斤,魚2000公斤,對蝦出售價格為48元/公斤,魚出售價為24元/公斤,總收入58多萬元。獲利35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