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悅,宮宦濤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張琳悅,宮宦濤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式做出了全面、深刻、系統的闡述,也為未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新的時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須深入實際,與時代想結合,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未來社會建設,國家發展培養出思想政治觀念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新媒體
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指引,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目標,以服務人民,服務祖國,服務社會為人生目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群體中有一類群體,在面對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和社會氛圍中,容易不知所措,容易自我迷失。這就是來自于農村的—農村大學生群體。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漸深入,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大學生走出家鄉,走進高校,享受到了公平教育的機會,通過高等教育獲得更高的知識層次,成為未來新農村建設者,成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但走出來的農村子弟,面對城市里的高消費、城市學生的開放思想,高校里豐富的社會活動及發達的網絡時代,容易出現思想錯位,甚至產生錯誤思想。其主要思想特點如下。
1.1 對于在校學習、生活及活動中,思想政治觀出現波動
農村大學生在高校生活,一般經濟壓力要大于城市大學生。環境的變化對農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也很大。由于生長環境不同而形成的與城市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進入大學后,他們知識面窄,見識不廣,視野不夠開闊,思想不夠活躍,對集體生活不太習慣等,學習好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的標準,大學更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而他們引為自豪的學習優越感逐漸消失,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經濟基礎、風度儀表、人格魅力、視野知識面等方面處處不如別人,于是一種強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這種自卑會導致兩種思想波動,一種是激勵自己,不斷自我完善,盡快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大學校園新的生活,這是一種積極的思想轉變。另外一種就是放棄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在錯誤的思想中和金錢利誘的價值觀面前,喪失自我,迷失在前進的路上。
1.2 對于自身的思想政治觀念松懈
多元化信息時代,讓當今大學生接觸到了各種復雜的社會信息。對于城市大學生這些紛繁復雜的信息還有一定處理和適應能力。而農村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并沒有過多的接觸過網絡世界,進入高校后面對復雜的社會信息,他們的政治觀念必然會在沒有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出現松懈。之前我們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對其的思想教育只是停留在意思層面上的,高校期間應該升級為社會層面,但是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沒有跟得上,產生了脫節,也間接導致了農村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松懈。
1.3 對未來就業和擇業思想觀念出現焦慮
高校擴招,確實讓更多的適齡青年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擴招的結果也使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農村大學生上大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脫離貧困,脫離農村,希望通過高校教育獲得“向上流動”的渠道。但是高校畢業生近年來的不容樂觀的就業狀況,使得很大一部分農村大學生失去了就業信心。相對于城市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家庭背景及就業資源來說,農村大學生沒有站在同一起跑線,易產生就業和擇業觀念的焦慮。
2.1 新媒體、新時代、新方式開展新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網絡,學校要結合形勢所需,注重思想引導,為學生觸網提供便利,鼓勵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深入實際,收集信息,促進理性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構建平等互動的溝通平臺;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的認知和接受效果;利用新媒體教育資源,豐富和拓寬大學生的接受途徑。微信作為現今主要的溝通工具,具有普遍,時效性快,形式多樣的優勢,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思想政治輔導員可主動出擊,給學生建立統一的思想輔導群組,每天發送一些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念的新聞、政治理論、先進事跡等,通過這些優秀的好人好事,勵志故事熏陶農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為其傳遞正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并幫助其解決日常的思想波動。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針對性“溝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有的互動性與平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求平等是因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需要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擁有平等的對話平臺,使教育者與教育接收者之間的溝通可以建立在放松、平等之上,有利于教育者更好地接受大學生的意見,為高校大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反之,如果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后果,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惡劣的影響。第一,降低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大幅度下降。第二,引發高校大學生與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矛盾,甚至使兩者對立起來。新媒體時代的平等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與教育主體的關系變得更加友好、更加密切,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與進步。教育者與高校大學生之間互動的理念,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境向和諧化、平等化的方向發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也提高了高校大學生的創造力與學習的自主性。
2.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約束機制
道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需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才能得以實現。而他律需要有操作性強的規則和制度。學校既要加強對配套制度建設的探索與改革嘗試,也要以規章制度規范農村大學生的行為,使其在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按規章制度行事。在制度建設的同時,也要提高制度的執行水平,以更加公平、科學的方式強化制度約束。對違章、違紀的受教育者,增加其錯誤行為的成本,按規定進行懲罰和處理。成本約束中要注意調節違紀行為的成本高低。管理約束管理約束要做到規范化、具有前瞻性。規范的管理使學生更加清晰的明白孰是孰非,更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
2.4 將思想政治教育用于緩解就業焦慮
對于很多農村大學生來說,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脫離貧困。但擴招的結果也使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農村大學生就學期間的經濟壓力遠大于其他學生,其家庭寄予其未來更大的期望。同事,由于農村大學生畢業后缺少足夠的社會資源,在就業競爭中可能處于一定的劣勢,所以讓單價農村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擔憂較為明顯。很多學生在面對為生存而就業,還是為理想和事業就業的中出現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思想教育這個時候必須介入。通過正確的就業思想觀念引導,讓其認識到自身的需求和理想之間是內在聯系的,而非矛盾的。這個時候的思想觀念引導會更具認同性,讓農村大學生更易接受,認同。既實現了思想政治觀念的灌輸,同時也讓其認識到了思想政治觀念的重要意義,在未來走出校園也能不間斷思想政治觀念的學習和補充,形成一條良性、持續發展之路。
張琳悅(1983-),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宮宦濤(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