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錢東,熊小琴
(1.內江市市中區水產漁政局,四川內江 641000;2.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72)
熱帶魚藍鯊氣泡病的處理方案
胡錢東1,熊小琴2
(1.內江市市中區水產漁政局,四川內江 641000;2.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72)
熱帶魚藍鯊(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又稱蘇氏圓腹、虎頭鯊、淡水鯊、巴丁魚或八珍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是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優良淡水養殖種類。淡水鯊魚營底棲生活,屬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植物為餌,也攝食人工飼料,成魚則攝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飼料。該魚十分貪食,故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對環境適應性強,河流、池塘均可養殖,養殖8個月可增重1 kg。該魚性膽小,游動快捷,受驚擾在水中不停地跳躍。淡水鯊魚抗低溫能力差,適溫20~30℃,最佳生長溫度是24~28℃,當水溫降至18℃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少,水溫連續低于12℃開始死亡。生長水質的pH值為6.0~7.2。淡水鯊已在我國華南的廣東、福建等地繁殖成功,已經成為觀賞魚養殖的重要品種。2016年1月,四川省內江市某觀賞魚溫室大棚養殖的淡水鯊出現水面打轉、頭向上懸于水中,白頭白尾,搶食但吃食后吐出食物的癥狀,平均每天每個養殖池死亡10尾。通過現場解剖和鏡檢,診斷為氣泡病。現將基本情況作一介紹,以供相關從業者參考。
養殖池規格1.5 m×1.0 m×1.0 m,水深0.6 m,水源為水庫水(經過濾消毒處理),平均水溫24℃,主要水質指標pH值∶7.6,氨氮≤0.2 mg/L,亞硝酸鹽≤0.1 mg/L。循環水養殖。
2.1 活動情況
養殖池中大部分魚出現水面打轉、頭向上懸于水中,搶食但吃食后吐出食物的癥狀。
2.2 體表
白頭白尾,其他部位無明顯癥狀,身體消瘦。
2.3 鏡檢
體表和鰓絲均無寄生蟲,鰓絲完整。
2.4 內臟
魚胃中有大量氣泡,肝臟發白,腸道無食物。
在與養殖戶的交流中了解到,藍鯊出現上述癥狀的時間為一周左右,投喂草魚魚肉,投飼量為魚體質量的3.0%。通過對水溫、水質指標、飼料、發病魚癥狀等分析,確定以下處理方案。
以魚不缺氧為限,減少氣石數量或降低氣石通氣量,同時3 d內不投喂飼料。第4天,按魚體質量1.0%投喂伴有酵母菌和維生素E+維生素C的魚肉,緩慢投喂,一天3次,連續投喂5 d。兩個療程。
用藥后進行治療跟蹤,病魚在處理后第4天,魚死亡數量降為5、6尾,吐食癥狀的魚減少。兩個療程后,發病癥狀消失,藍鯊吃食恢復正常,無死魚現象。
氣泡病主要發生在魚苗階段,成魚很少見。針對上述發病原因,主要是水中氣體過飽和。當發現魚苗患氣泡病時,應立即加注溶解氣體在飽和度以下的清水,同時排除部分池水,或者降低氣石通氣量。切忌盲目使用藥物,耽誤治療,造成更大損失。
在該次治療方案上,添加酵母菌到草魚肉中,不僅起到誘食作用,減少藍鯊吐食量,而且可以在腸道中形成優勢種群,促進魚體的生長發育,并能增強魚體的抗病能力。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3.017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