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賓,鄭國寶,唐玉華
(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金湖 211600)
克氏原螯蝦無公害養殖技術
胡賓,鄭國寶,唐玉華
(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金湖 211600)
克氏原螯蝦俗稱淡水小龍蝦,其肉質豐滿,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名貴的淡水蝦類,國內市場消費旺盛,價格持續攀升,養殖前景看好。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克氏原螯蝦的無公害養殖也引起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和養殖者的高度關注。現將相關技術介紹如下,與水產同仁和養殖者共同探討,一起促進提高。
選擇在環境符合國家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GB184074-2001,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質符合GB11607-1989(國家漁業水質標準)和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規定)的要求,周邊無污染,環境安靜,電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開挖池塘。將池塘建成東西向的長方形,面積以10× 667 m2左右為宜,埂寬為2.5~3.0 m,坡比為1∶3,水深為1.0~1.5 m,土質為黏土或壤土,池底基本平坦,保水性能好。池塘應建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將進、排水口分別位于池塘長軸兩端,進水口建在池塘一端的池埂上,排水口建在池塘另一端的最低處。進、排水口應用雙層聚乙烯密網進行防逃,同時防止蟲卵、蛙卵、魚卵及其他敵害生物進入。為防止克氏原螯蝦“潛逃”,可設置“水陸雙道”防護設施。水上防護設施(第1道防護)∶在池埂四周水深40~50 cm處用網眼為0.5 cm的聚乙烯網片包圍池塘四周(網圍高出水面1 m以上),網片上端縫制30 cm寬的厚塑料薄膜形成內側倒掛,以阻止池蝦在堤岸邊掘洞穴居,提高成蝦的捕撈率。陸上防護設施(第2道防護)∶在池埂四周用厚塑料膜圍成40~50 cm高的防逃墻,以防池蝦“潛逃”出塘。池塘應按0.15~0.20 kW/667 m2的標準配備微孔增氧設施,微孔管總長為50~60 m,采用盤式或條式安裝,于3月底前結束。
養殖周期結束后(年底)排干池水,挖除過多淤泥,保留淤泥10 cm,凍、曬池底30 d,待底泥龜裂3 cm后,用犁翻耕后繼續曝曬,以加速池底土壤的風化分解,修復底部環境,減緩池塘老化。開春后向池內注水80~100 cm,使用生石灰、茶籽餅混合清塘,用量分別為75 kg/667 m2和3 kg/667 m2,以殺滅有害生物、野雜魚和未捕凈的存池蝦。于放養前10~15 d向池內投施發酵、消毒好的畜禽糞肥(以雞糞為佳),用量為200 kg/667 m2,以培育浮游生物,為日后入池的蝦苗提供生物餌料。之后每隔10~15 d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用量為1.0~1.5 kg/667 m2,以補充浮游生物所需的營養,加快其繁殖速度和增加密度。生物餌料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是提高克氏原螯蝦放養成活率和加快生長速度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施肥結束后,向池內移植伊樂藻、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水花生、水浮萍等水草,為池蝦提供棲息、蛻殼、隱蔽場所和植物性餌料。水草移植可根據池塘形狀,采用棋盤式和條塊狀的復合型布局,使全池水草覆蓋率達50%~60%。
克氏原螯蝦的苗種放養至關重要,放種成功就等于整個養殖成功了一半。應選擇放養體質健壯、體色亮麗、肢體完整、活動力強、無傷無病的優質苗種。一般放養規格為2~3 cm,密度為5 000~8 000 尾/667 m2,時間在4—5月份。蝦苗的放養規格應盡量一致,并一次放足。放養時沿池埂四周水邊多點投放,將蝦苗散開輕放在池埂水邊,有水草處更佳,讓其自行爬入池水中。第2天撈出死蝦苗并稱重計數,以便如數補苗。為了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增加養殖效益,池中可搭配放養部分鱖魚種,放養規格為6~8 cm,密度為15尾/667 m2。為了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營養化,池中可搭配放養部分鰱、鳙魚種,規格為100 g/尾、密度為100~200尾/667 m2,時間在蝦苗放養入池15~20 d后。上述苗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10 min,以殺滅體表病菌及寄生蟲。
克氏原螯蝦屬雜食性,較貪食。在高密度養殖時,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絕大部分養殖者都以投喂精飼料為主,而忽視了對青飼料的投喂,造成產出的克氏原螯蝦品質差、產量低,難以賣出好價錢和取得好效益。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堅持“葷素搭配,精青結合”的投喂原則,以避免“紅殼蝦”、“鐵殼蝦”、“鋼殼蝦”的出現。一般上午投喂水草、南瓜、山芋等,投喂量以投喂后3 h內基本吃完為宜;下午投喂玉米、小麥、螺、蜆、雜魚和蛋白含量為35%以上的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存塘蝦總重量的5%左右。投喂水草、陸草時,應用0.7 g/m3的硫酸銅溶液或2~3 g/m3的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20~30 min后再投喂;投喂螺、蜆等動物性餌料時,應用清水沖洗干凈,選取活體投喂;玉米應煮熟后投喂,小麥應浸泡發芽后再喂。投喂的配合飼料應符合GB13078-2001(國家飼料衛生標準)和NY5072-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規定要求。餌料投喂時采取沿池埂邊和淺水田邊多點散投。具體的投喂量還應根據季節、天氣、水質、水溫和蝦的蛻殼、攝食、生長及水草生長等情況綜合考慮,合理調整。鱖魚以池中的鮮活野雜魚為餌,發揮清野增效作用;鰱、鳙魚主要攝食池中的浮游生物,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營養化,發揮“調水魚”的作用,均不必單獨投喂飼料。
每隔7~10 d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20 cm左右,保持池水清新;每隔20~30 d換水1次,每次換掉20%~30%的老水,保持透明度在30 cm左右。當池水pH值低于7.5時全池潑灑生石灰,高于8.5時全池潑灑調水降堿素,用量分別為10~15 kg/667 m2和300~500 g/667 m2,將pH值穩定在7.5~8.5之間。養殖期間應經常開啟微孔增氧設備(在增氧設備因故障無法使用時,可采取拋撒“粒粒氧”、“增氧靈”等應急措施),保持池水溶氧在5 mg/L以上,讓池蝦在享受“氧調”的條件下快樂生長。每10~15 d潑灑1次微生物益水素,用量為200~300 g/667 m2,以分解水體中的殘餌、排泄物及其他腐殖質,快速改良水質。每15~20 d全池潑灑1次“底毒凈”,用量為200 g/667 m2,以分解富營養化底泥,抑制其變黑發臭,阻止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生長,修復和改善底部生長環境。
“蝦諺”說得好“要想養好蝦、養大蝦,必須種好草、護好草”,由此可見,豐富的水草資源是保證克氏原螯蝦養殖成功的關鍵。養殖前期(4—5月份)保持水位50 cm左右,每月投施1次植物細胞促長素,用量為200 g/667 m2,以促進水草壯根、加快生長成嫩綠狀。養殖中期(6—8月份)池中殘餌、糞便積累增多,應杜絕含氮肥料入池,抑制伊樂藻瘋長,防止塘內養分被過度消耗。6月份可割除伊樂藻上部20~30 cm,以促進根系和莖葉生長。7—8月份可再次割除,僅留根部15~20 cm,既能凈化水質,又能保持水體流動,同時還能防止高溫爛草現象的發生。養殖后期(9月份以后)輪葉黑藻容易出現瘋長,應杜絕各種肥料的施用,并要及時打撈死草、浮草,避免水質惡化。另外,在養殖過程中,應適時潑灑“解毒碧水爽”,用量為250 g/667 m2,以清除水草附著物,促進水草健壯生長,杜絕枯草、死草、腐爛現象的發生。一旦發現有草蟲,應及時潑灑“微乳速殺”,用量為35~50 mL/667 m2,確保水草安全生長。
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嚴格控制蝦病的發生和蔓延。一旦發現蝦病,應及時診斷病因,“對號入座下藥”,對癥選用藥物進行治療,所用藥物必須符合NY5071-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要求,藥物的用法與用量必須嚴格參照藥品使用說明書進行,力求達到早治療、早見效、早控制。在養殖全過程中,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藥物和敵百蟲、敵殺死和菊酯類殺蟲藥物,并嚴格遵守國家休藥期之規定,確保產出的克氏原螯蝦無殘留、無公害和質量安全可追溯。
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仔細觀察池蝦的活動、攝食、蛻殼、生長等情況,以便對餌料投喂量作相應調整。定期檢測池水的透明度、酸堿度、溶氧、水溫等水質情況,若發現水質變壞,應及時采取改良措施。經常檢查增氧、水泵、防逃等設施的完好情況,一旦發現損壞,應及時修復或更換,確保其安全可靠。克氏原螯蝦養殖過程中個體間生長發育差異較大,應及時將達到商品規格的蝦捕撈上市銷售,把未達到規格的蝦繼續留在池內飼養。降低池蝦密度,促進小規格蝦快速生長,是降低成本、提高規格、增加產量的一項重要措施。平時要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詳細記載苗種放養、餌料投喂、防病用藥、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等情況,作為下一輪養殖總結提高的參考依據。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3.020
201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