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養殖半數虧損待轉型
日前,2017第八屆中國奶業大會暨中國奶業展覽會在江蘇南京舉辦。大會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重奶源、輕市場的現狀導致中國奶業舉步維艱,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50%,行業亟待轉型。
目前,國家對奶業實行的是史上最嚴格甚至是最嚴苛的全產業鏈的監管制度。國家食藥總局每年用于監測的經費有4億元,用于食品的占2億,這其中用于奶業的就有1億。從產值看,乳品占食品的2.9%,但監測費用占50%。監管監測結果令人欣慰,2016年違禁添加物檢測合格率100%,生鮮乳檢測合格率99.8%,乳制品檢測合格率99.5%,嬰幼兒配方奶粉合格率98.7%,而同期食品檢測合格率為96.8%。
當前我國奶業生產能力總體保持著穩定。2016年,我國奶類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712萬噸和2993萬噸,乳品市場供應充足。2016年,全國奶牛養殖規模率達到53%,比201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奶牛平均單產達到6.4噸,比上年提高0.4噸。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說,奶業面臨的問題不容回避。2015年以來,每年上半年都曾發生“賣奶難”的問題。據調查,近期奶業主產省生鮮乳限收量約占總產量的10%,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50%。
奶源過剩,原因在哪里?南京衛崗乳業董事長白元龍說:“當前,一方面國際巨頭大舉進入,國內奶企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中國奶業因為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存在矯枉過正,這些年過度強調了奶源建設,忽視了市場培育和產品創新。國內高品質乳品需求旺盛,但生產能力不足,供應鏈失衡,導致奶源過剩。與此同時,洋品牌卻大行其道。”他認為,機遇與挑戰當前,下一階段,奶業競爭的核心應該是,結合本土國情和供應鏈升級為導向,進行產品創新。
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認為,中國奶業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當前,我國奶類消費人均水平只有36.2千克,是亞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發達國家的1/15。他也呼吁企業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奶業消費升級。目前國內奶類消費增長緩慢,其中一個原因是乳制品結構單一。發達國家不僅喝奶,而且“吃奶”,即消費大量的干乳制品,而我國主要是消費液態奶。美國人均奶酪消費16千克,歐盟人均18.3千克,折合生鮮乳160千克和183千克。目前國內已經有企業開始生產奶酪,年增幅超過20%,值得借鑒。(張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