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
摘 要:語文作業被視為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延伸”,起到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作用,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環節之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語文教師要體現對不同學生個性差異的尊重,“因才而設”,設計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作業,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自主選擇完成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作業,讓學生通過作業完成學習,都學有所長。另外,作業設計也要體現開放性、靈活性,貼近生活,具有生活氣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以此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體驗作業的樂趣,進而以愉悅、輕松的心情去學、用語文。
關鍵詞:學教做互動;教學模式;語文作業設計
課堂教學中必要的環節——作業設計,它主要起到彌補學生課堂學習不足的作用。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中不適應現代教學的觀念、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對作業設計進行改革,特別是在“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予以學生自主作業的權利,把作業作為學生發展的方式之一,作業的改革勢在必行。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些看法。
一、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在“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改革的必要性
課改前,語文作業設計存在許多不足,其主要是:(1)內容重復。多數語文老師潛意識中認為,語文作業的布置就是字詞句的積累,于是設計的作業就是讓學生反復抄寫生字、新詞、妙句。(2)形式單一。多數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觀狹隘,多局限于書本知識,故而設計的作業大都局限于書面答題,無其他形式補充,作業缺乏趣味性和靈活性。(3)封閉保守。課改前,多數語文教師片面地強調學生作業要獨立思考完成,使學生缺少“合作”“探究”精神。“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基于語文傳統作業設計中存在著諸多不足,有必要對傳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進行革新。
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在“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原則
教師進行教學效果檢測,其手段是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就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不僅是課堂教學中的必要環節,而且對學生學習更是起到積極地引導作用。針對傳統作業之不足,在“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人文性原則
課改前,多數語文教師下意識地忽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課堂教學中過分地、片面地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設計的作業多為字詞的生硬組合,語句的邏輯堆砌,使作業缺少語文的人文氣息。因此,“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作業設計應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既要體現語文學科人文化功能,還要注重學生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同時兼顧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
2.開放性原則
教本模式是傳統語文作業的基本形式,強調的是對課堂內容和書本知識的回憶和再現,作業設計與實際生活聯系少,對學生關注少,作業問題多源于課本或教參提供的,問題單調單一,作業評價單一,非對即錯,答案統一,學生不能以現實生活為藍本,結合實踐探究,進行發散思維解答,促使學生縮手縮腳,變成了輸入程序的機器人。因此,“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作業設計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作業包容現實生活,讓書本知識、課堂知識回歸到生活中,走進學生生活。同時,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留足空間,允許學生作業答案呈現多樣性,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盡其才、盡其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3.融合性原則
傳統語文作業的完成,不可避免地使學生的知識觀具有狹隘性、封閉性。其原因是傳統語文作業的內容僅局限于本學科,生硬地割裂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剝離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因此,“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作業設計應是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其淡化了學科間的界限,注重學科間在相關知識上或思考方法上相似的內容有效融合,是學科間知識進行兼容、滲透的全過程,學生作業完成是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
三、初中語文作業在“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應怎樣
設計
符合教學的原則是作業設計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作業設計還要考慮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快。為此,初中語文作業在“學教做互動”模式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
1.突出興趣,講究靈活
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誰?是興趣。因此,“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作業設計應充分考慮作業內容的趣味性,靈活選擇完成作業的形式。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在打死鎮關西,魯提轄轉身離開后,教師可適機設計提問:他離開后,身上又發生了什么故事?“花和尚”綽號是怎么得來的呢?引發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水滸英雄身上發生的故事的濃厚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鼓勵學生閱讀《水滸》全書,以“數風流人物——水滸英雄”主題讀書會,交流心得。再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可設計表演課本劇作業,教師預設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角色,自由組合,進行表演,學生自主評價,評出最佳演員、最佳編劇等獎項,學生通過表演完成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在表演中體驗成功。筆者為了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常通過設計讀、寫、畫、演、聽等作業形式來完成學習。
2.因材施教,分層布置
“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作業設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個性差異,革新”一刀切“弊端。要講究科學方法,設計“因才而做”的作業,根據不同的學生水平分層次設計作業,學生可依據自身水平選擇作業的范圍,即學生可選擇作業內容、數量、完成方法和形式。如,把作業分為三種類型,“青銅”類作業內容:主要是基礎知識的積累;數量:3~5遍;完成方法:自主完成;形式:如抄抄詞語、練練字等。目的:打好學習基礎功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白銀”類作業內容:主要是完成課外閱讀及摘抄;數量:一周內完成3次以上;完成方法:自主和合作完成;形式:閱讀并摘抄,并寫下簡單的評析文字。目的: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解析能力。“黃金”類作業內容:主要是練筆寫作;數量:一周內至少練筆3次以上,長短不限;完成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完成;形式:仿寫、調查報告、寫作等。目的:養成學生細心觀察,善于思考,隨時記錄的習慣。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完成情況,可適時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的“因才而設”、分層次語文作業設計,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個體差異,而且學生作業自主權得到增強,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主動作業,成為作業的真正主人。
3.突出實踐,積極探索
“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語文的“學”強調的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新知,主動完成嘗試練習,語文的“教”是為了有效推動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語文的“做”是其中“學”與“教”的聯系樞紐,也是溝通課內外,校內外的渠道,讓語文實踐化、社會化。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當前我們生活中的熱點新聞、熱點問題,進行作業設計。如,現階段社區內大媽廣場舞、社區建設等熱點問題,設計社會實踐調查作業,引導學生自主組合,組成調查小組,深入社區,采訪社區人員對社區內大媽廣場舞的看法,調查當地的一些社區建設等。學生通過自身深入調查,形成了調查小報告,報告中他們在充分肯定小區風貌的同時,也發現了,如,大媽熱舞時,喇叭產生噪音、污染、擾民的現象;社區中亂扔生活垃圾、違章停車、保安不作為等問題。學生通過深入生活實際,形成的調查報告不只是停留在經濟建設層面問題,更多的是深入思考人文精神建設層面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開展諸如調查、演講、辯論、手抄報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探索,大膽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思考、理解、解決各種問題,完成實踐性作業,以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只要語文教師轉變陳舊的作業觀,在“學教做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以新課標精神為依據,結合實際教學,尊重個性差異,精心設計作業,進行科學指導,必能激發學生的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素養,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