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芬
摘 要:吳冠中先生是中國當代頗負盛名的繪畫家。他的畫作,既融匯了古今繪畫精華,又聚合了中西繪畫精髓,有力地創新了繪畫思路。從吳冠中先生的繪畫風格、《高橋》的自然美、《高橋》的形韻美三個層面出發,探究吳冠中繪畫作品的獨特之處。特別是在形韻美層面,重點著墨點、線、面、畫面切割、對稱與均衡等細節,力圖全面展現吳冠中《高橋》的與眾不同之處。
關鍵詞:吳冠中;《高橋》;自然美;形韻美
一、吳冠中的繪畫風格解析
吳冠中先生作畫,偏愛將形式結構與意境韻味相互結合起來突顯事物本身的自然美與形韻美。為練就這種“自然-形韻”美,先生甚至耗費多年,悉心探索“銀灰”“素白”“黑白”等色彩的奧妙,并提出“風箏不斷線”“筆墨等于零”等繪畫原則。用心觀察《高橋》等畫作,不難發現,吳冠中先生的畫作總是有意無意地體現著其遵循自然、不加雕飾、點線繚繞、潑灑塊面、韻味強烈的作畫風格。雖然不少研究大家在探討吳冠中先生的繪畫特色時,更側重于說明事物的構圖形式美,但筆者卻認為,不管吳冠中先生的繪畫風格如何變化,其都未忘記在嚴謹形式中緊密結合事物的自然之美,并試圖如實地還原事物本來的真實狀態。這也是筆者經常被先生畫作打動的原因。
二、從吳冠中《高橋》看其畫作的自然美
吳冠中先生曾明確提出:“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因而,在打造精品畫作的過程中,先生無時無刻不遵守自然美原則與“筆墨等于零”原則。所謂自然美原則,即不加雕飾或刪減、原原本本還原物象本身;“筆墨等于零”原則是指“筆墨”僅是停留于紙上或絹上的色彩而已,它無法真正走進觀畫者的心里,唯有透過“筆墨”,完全視察隱藏在“筆墨”后方的繪畫價值與情感,才算是真正的觀畫。為更好地說明這兩個原則,筆者對《高橋》的自然美做了如下分析:
(一)不加雕飾,如實描繪
吳冠中先生提出,“大自然無處不在、無處不美”,因而作畫時應對自然之物如實描繪,不加雕飾。而其作畫,也極為注重還原物象本色,如其描繪“高橋”時,均一一還原了宜興允濟橋的外在形狀、陽光折射的陰影、行走于拱橋上人兒、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燕子、較遠處的房屋、高橋兩邊的上橋階梯、蜿蜒流淌的小溪水,且未做其他任何增減。因此,《高橋》畫面之真實感、自然美較為強烈,完全打破了傳統只畫橋的呆板畫風。
(二)有感而畫,自然流露
《高橋》是墨彩畫,重點用黑白兩色描繪,偶爾用粉紅色、綠色、黃色等色點綴,但這卻完全不妨礙先生情感的自然表達。仔細觀察整個“高橋”及其周邊的事物就會發現,《高橋》無處不體現著巧妙的曲線美。如現實中,拱橋階梯的邊角線應是呆板的直線,先生用了稍柔和的斜線;拱橋的陰影本應垂直線,先生卻用了不規則的曲線;橋下溪水用直線從前方直沖而出來表達,往往讓人更感水流之快,但先生卻更愿用彎彎曲曲的線條來表現水之蜿蜒。由此可以想見,先生是一個柔情之人,在他眼里,橋如人一樣,是柔而無棱角,樸素而自然的。
三、從吳冠中《高橋》看其畫作的形韻美
相較于自然美,吳冠中先生繪畫的《高橋》往往給人以更強烈的形韻美,我們可從《高橋》的點、線、面、畫面切割、對稱均衡、意境等細節之處加以揣摩。
(一)點體現活力之象
《高橋》中存在的點很多,如行走于拱橋最頂端的人兒是點,遠處幾不可見的房屋是點,屋頂是點,天上自由翱翔的燕子是點,等等。這些點,相互映襯,相互點綴,展現了一種活力之象。如右側兩只燕子與左側飛來的燕子相互呼應、橋面人點與橋面呼應、房屋上方的燕子與屋頂紅綠點映襯。這些相互呼應或相互映襯的點,均恰如其分地加強了畫面的對比感,提高了畫面的虛實效果,使觀畫者得以入目即橋,眼疲則觀橋四周。就筆者理解,這些點起到的是畫龍點睛作用。
(二)線展現形式韻律美
畫家如何認識物體的外在形象,如何用繪畫語言概括物體的質感,通常可從其畫作中的線窺伺而得。如一些畫家喜愛用剛勁有力的粗直線條表現物體形象,以說明物體的立體感與棱角感,另一些畫家傾向于用蜿蜒的曲線弱化物體的棱角感;并突顯隱藏于物體表象之下的柔和感。對《高橋》自然美進行剖析可知,吳冠中先生屬于后一類畫家。吳冠中先生在描繪“高橋”時,不管是橋面,還是橋拱,都用了行云流水般的曲線,且這些曲線的節奏感極強。具體來看,流水處的蜿蜒曲線密集而不規則,流淌至橋面處時,曲線變得稀疏,舒緩感增強。水流出后,線條又開始變得密集,呈現出一種水的堆積感。盡管如此,線條的流暢靈動性卻未受到絲毫影響。加之先生著墨與留白的尺度把握得極好,整個畫面虛實相生,形式感與韻律美均得到了完美展現。
(三)面強化物象真實感
面是點與線的綜合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繪畫對象的立體感與空間感,強化了物象的真實感。因而,相較于自然展現的物象,用面塑造而得的物象更具生動性與強烈感。細細觀察吳冠中先生的《高橋》,可知畫中主要存在三塊面:大拱的大暗面、遠近兩個小拱的小暗面。前者支撐整個畫幅,后者拉開三個拱洞的疏密關系。由此一來,盡管不同塊面形狀不同,大小不統一,長短、肥瘦的節奏變化不一,整個畫面還是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和諧感。筆者最欣賞的是,先生在著墨時,意識到了橋拱結構的剛勁力度與光照變化,并賦予了面漸變變化。
點、線、面是繪畫的最基本元素,它們的相互襯托,能夠營造出最具形式韻味的畫面,如動感曲線與靜止塊面相互映襯,能體現出畫面的活潑感與沉穩感。比如,屋頂紅、綠、黑墨塊相互映襯,能讓觀畫者更透徹地挖掘出畫面元素。總而言之,唯有將點、線、面有力地融合起來,才能真正讓觀畫者透過靜態的畫面體悟繪畫者情感與畫中物象的自然旋律。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僅通過點、線、面來概括吳冠中先生畫作的形韻美,還需進一步剖析其似現似隱的特點來感受《高橋》的形韻美。
(四)著墨與留白體現畫面情感
留白是繪畫的一種技巧。恰到好處的留白,適可而止的著墨,通常能更加強烈地表現物象主體,緊密聯系物象與背景。吳冠中先生在這方面無疑是高手。在《高橋》中,先生用較濃重的墨彩描繪拱橋與橋洞,以至于觀畫者在第一時間就感知到橋,而非畫面背景。在觀畫者觀賞高橋本身后,橋上不同于黑白色的紅、黃、綠彩色點又會順勢吸引觀畫者關注橋上的人、天上的飛燕、橋周邊的風景,使觀畫者的視野逐步擴展到整個畫面背景,形成對畫面的整體印象,進而進一步感知畫作背后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也是說,著墨與留白的合理安排,終極目的不是襯托主體,讓觀畫者只看橋,而是讓觀畫者充分感知畫之整體,了解繪畫者的情感。
(五)畫面分割傳達和諧感
畫面的精致程度,主要取決于畫面面積的分割合理性、畫塊安排的恰當性以及非主體元素的處理情況。如果畫面分割后形成的面積相差不大,觀畫者往往會產生一種輕松舒暢的感覺。相反,若畫面面積被隨意分割,且懸殊較大,觀畫者會感覺驚險難安,甚至對畫中物象產生一種恐懼感。雖然《高橋》被歸類為半抽象畫,但其畫面分割卻極為講究。乍眼看上去,整個畫面有一種舒暢感與輕快感,頗具江南水鄉典型的獨特風情。而細細觀察,則會發現,畫面背景中的每一個點、每一條線乃至每一個面,都有著恰到好處的大小、疏密、松緊差異,從而使畫面背景的和諧感較為濃郁。以流水畫面分割為例:前方流水處的線條稍稍緊湊,畫面面積被分割成一些大塊,密度略小,讓觀畫者有一種前方流水稍急的感覺;而當前方流水行至橋面時,線條間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寬敞,整體視覺重心逐漸由水面轉移到了大拱、底部流水和遠處房屋上,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觀畫者對背景的關注;最后,流水由橋面流出,到觀畫者的視覺最近處堆積,此時,多個隨意的線條將畫面分割成了諸多小塊,成功地使觀畫者的視線再次回歸到了高橋本身。因此,筆者認為,吳冠中先生是切割畫面的高手。他對畫面面積的分割與處置,可謂是“刀刀到點”。
(六)均衡對稱弱化空白感
要實現畫面對稱與均衡,必須要熟知與善用杠桿原理。根據杠桿原理,當兩個分量懸殊的物體被放置在天平上時,杠桿支點會傾向于大分量的物體,以至于小分量的物體周邊會出現大范圍空白。在《高橋》中,房屋不以高出橋面的姿態展現,而是被放置在接近大拱內部的正中位置,使得觀畫者既可通過橋拱直接看見人家,又能感受到周邊物象向主體靠攏,就是杠桿原理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房屋也順其自然地由一個次要物象轉變成了畫面畫眼。值得注意的是,遠處的房屋相較于橋洞,屬于小分量的物體,其產生的視覺沖擊感、分量感相對較小。因而,為防止小物體帶來過大的空白感,繪畫者必須進一步加強畫面的均衡感。對此,吳冠中先生巧妙地運用了點化的形式。所謂點化,即用點充斥大空白處,使之形成一個新的空間,確保觀眾的視線得到有效的發散。在房屋點綴的畫面中,點指向的是翱翔于天空之上的飛燕。燕子是活潑之物,往往能更容易消除拱橋的孤立感。這種景象設計,借用的是國畫點狀人物與大氣山水相互平衡的創作形式,其最大的優勢是在平衡畫面的基礎上增添畫面趣味。
四、結語
綜合上述,吳冠中先生作畫,講究自然美與形式美,重視畫面整體的“自然·形韻美”。對此,我們可從其墨彩畫《高橋》中一一窺探。如其注重原汁原味地描繪拱橋、房屋、飛燕、行人、流水乃至不起眼的陰影,以突顯物象的自然美,重視細膩地描繪每一個點、線、面,強調畫面切割、對稱與均衡等,力圖從細節處展現物象的形式美。從某種程度上看,《高橋》之創作邏輯,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吳冠中先生對自然、生活獨一無二的特殊理解。筆者認為,這種繪畫邏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廖瑜.從江南水鄉看吳冠中繪畫的形式美[J].大觀,2016,(01).
[2]張天爽,汪蘭川.形式美、意境美、真情美——淺議吳冠中藝術特色[J].設計,2015,(07):92-93.
[3]蔡穎瑩.淺析吳冠中藝術作品中的形式美[J].藝術品鑒,2015,(07).
[4]彭晶.試論吳冠中繪畫的點線面[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5]邢立志.吳冠中水墨畫中的傳統元素與現代性[J].芒種,2015,(16):137-138.
作者單位: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