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
摘 要:明末陳洪綬(1598-1652年)的人物畫造型奇駭、風格獨特、氣息古雅,在中國人物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創立的人物畫圖式,對于我國當代人物畫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啟迪意義。
試從分析陳洪綬人物畫中的一般性特點,進而探討“高古奇駭”“僻古爭奇”的高古特點,通過對陳洪綬“高古之意”在世俗版畫創作中的具體反映,分析其人物卷軸畫“高古奇駭”風格的形成與世俗版畫創作間的相互滲透與影響。同時體現出在陳洪綬時學古人、追逾近人的過程中,作為整個明末市俗文化“博古好古”的這樣一個大的時代生活背景,對其人物畫“高古之意”形成的影響。
關鍵詞:陳洪綬;人物畫;高古
陳洪綬,明末人物畫家、版畫家。自小就滿懷報國之心,卻在功名上屢試不中,無奈中放意于書畫,成為職業畫家。47歲時,清兵入關,明王朝滅亡,他自慚形穢未能為國盡忠,改號“悔遲”。這些心理背景的陡然變化,直接導致了陳洪綬性格的深層郁結著一組組深刻的沖突與矛盾。這些都不自覺地在他的人物造型、構圖位置以及用筆用線等方面流露出來,構成了他特有的一種“奇崛僻誕、高古奇駭、立拔氣磊、偉岸巧構”的風格圖像。
一、陳洪綬人物畫的一般性特點
陳洪綬自幼天賦畫藝,少年時就從武林派的藍瑛學習,14歲時“懸其畫市中”就能“立致金錢”,可見其學畫過程從一開始就天資高穎。陳洪綬的人物畫特色大致可概括為造型的高古、線描的精湛及設色的靜謐。這些一般性特點的形成,是與他上承晉唐古意、對五代貫休、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孟頫等的大量臨摹學習有關;是與他對石刻畫像和內府寶藏名畫的摹習有關;是與他借鑒同時代吳彬的夸張變形、丁云鵬的古雅寧謐,同時汲取民間壁畫、版畫的裝飾意趣,緊密而不可分的。
陳洪綬的人物畫取材廣泛,有古代圣賢,有文人雅士,有仕女,也有與他同時代人物的肖像。其人物畫大多工筆設色,用線造型、形象多為大頭小身體的“偉岸軀干”,面部表情多平淡木然,呈一種怪誕的相貌,不合比例,卻長于高度的提煉和概括,重視形體的夸張變形處理,將神情傳達的深涵意蘊積淀于平淡、高古、靜穆的描繪之中,給人一種高古奇駭、襟懷高曠、靜穆宏深的感悟。
明周亮工在《讀畫錄》中說,“高古奇駭”是陳洪綬藝術風格的靈魂。那么何謂“高古”?“高古”對于陳洪綬繪畫圖式的形成、演變、確定又有何影響?
二、陳洪綬人物畫中的高古之意
“高古”就其本身可以說是一種氣質、一種襟懷。學古和釋古,在某種意義上可理解為是對豐厚傳統文化的追蹤、闡釋和重建,是在追求蘊藏在繪畫表層底下的一種文化意味。陳洪綬所追求和實現的“高古”,從“古意”的角度講表現為靜穆、宏深、高曠的氣息氣象;從“古法”的角度來看,則是一種嚴謹、資神、奇秀。陳洪綬對“古”的理解和學習,不是像明清時一般畫家所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拜,或淺嘗輒止的心理,而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意識的再造傾向,這可從他早年學習李公麟畫時不是一味求似、求像,而是從“易圓以方、易整以散”“數變其法”看出來。他在晚年時,對當時繪畫流弊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則大成矣”也是對“古意”的全面、深刻而獨到的見解。這種“高古”繪畫特點的最終形成,是與陳洪綬耿直憂憤的一生,與他時學古人、追逾近人、取象民間的藝術成長氛圍是緊密而不可分的。
“古意”是一種靜止的存在,而對其的理解則帶有陳洪綬明顯的個人和時代色彩。陳洪綬把對“古意”的理解和對古人的學習,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獨特藝術創造中。試舉例如下:
陳洪綬從東晉顧愷之那里汲取了高古游絲描及其氣韻,但他通過夸大動態的幅度,使線條遵循動態的大勢,增加了節奏感和飄逸感。如:陳洪綬《人物圖》軸。
陳洪綬從唐閻立本、周肪那里學習人物造型技巧,但使造型往矮處、橫處發展,在輪廓線內留出一定的空白,使人物影象突出飽滿、富于張力。
取五代貫休《十六羅漢》人物頭、手的勾線和質感表現方法,對其中表現人物冥思的古拙神秘狀態的方法加以發揮,用以表現文人高士的精神狀態。
還從宋代李公麟那里汲取了線條和結構,用以表現嚴謹厚重的質感,這可說是“取宋之板”變為“厚重”。
縱觀陳洪綬中晚年的繪畫作品,無不洋溢著一種奇氣、古氣。方熏在《山靜居論畫》中有云:“陳章候、崔子忠皆出群手筆,落墨賦色,精意毫發,僻古爭奇,各出幽思。”“僻古爭奇”四字道出了陳洪綬畫風總體的風格特征。從整體來看陳洪綬的人物畫風格,早期線條以圓線為主,圓中有方,線條轉折處有方的感覺,人物造型嚴謹中見拘謹。中年風格則表現為用線方折勁健,多用方折之筆,隨意斬錯,剛勁挺健,充滿勃勃之氣。人物造型強調郁結的轉體之勢,并注重人物神態精妙之處的刻畫。晚年陳洪綬的風格走向圓潤圓融的用筆,如春蠶吐絲、游云流水、隨意天成,人物造型也隨意變形,服從于感覺,整個感覺建立在高古之意韻的基礎上。
三、陳洪綬“高古之意”
在世俗版畫創作中的反映
陳洪綬人物畫中的“高古之意”,不僅僅體現在其卷軸畫中,在他的大量世俗版畫創作中也有著突出的反映。陳洪綬在少年時代,畫了以歷史和文學作品的人物為題材的大量的《水滸葉子》《酒牌葉子》。他在去世前還作了《博古葉子》48幅,可見他對人物木刻版畫的摯愛貫穿其終生。這些由木匠刻成的木版畫作品,與陳洪綬人物卷軸畫風格的形成演變相輔相成,彼此滲透。
陳洪綬的人物畫造型特點非常明顯,可說與對民間版畫、年畫的借鑒有著莫大的關系。如造型的夸張變形、頭大身短、身體大幅度的轉折帶有扭動之感,以及人物頭部、臉部的鐘形狀等,都可以在民間木刻版畫中找到關聯的痕跡。
民間版畫多數應用夸張而壓縮的方式,將人物做適度變形而壓進一定的幅面,以造成撐滿和裝飾的視覺效果。因此人物造型一般比較肥短,強調動作和身體的轉折,衣褶也服從變形的需要,在嚴整中體現裝飾感。如陳洪綬《人物圖》軸,兩老者,一戴笠曳杖,一簪花提壺攜書,造型皆肥短,頭部較大,身體長度只有約四個頭長,形體穩重敦實,這些特點與民間版畫都有相近之處。陳洪綬晚年這種變形特點愈加強化,如53歲所作的《歸去來圖》卷,人物造型頭大身短,形體轉折度較大,動作富于戲劇性,總的看上去風格化很強。陳洪綬的這類畫已達到故意夸張、比例嚴重失調的程度,給人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獨特感受。
總的來說,陳洪綬的人物版畫插圖,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古雅精樸。雖然陳洪綬的木刻版畫,面向民間世俗,但也具有一定的文人畫的意味;而其卷軸人物畫雖然更多地面向文人雅士,但亦含有畫家在木刻藝術創作中所積累的經驗。陳洪綬晚年人物畫圖像,除了在造型手法上深受民間藝術影響外,其無所顧忌、率意任性、表現對象為我意服務的創作心理,也對其畫面高古氛圍的最終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陳洪綬人物畫的一般性特點的介紹,通過對其人物畫中古器物的考察,追蹤了其“高古之意”的淵源與特點。我們承認和欣賞陳洪綬的藝術風格,其主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他的“深得古法”“取法于古”“刻意追古”。可以說,陳洪綬有著一種慕古追古的情結,這種情結同時也是當時時代風氣的趨向,市場反映著社會的需要;但陳洪綬重視“古”的精神內涵,將“古”作為一個美學范疇和文化意象,追尋和重構“古”的文化精神厚度,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圖像特點。
參考文獻:
[1]裘沙.陳洪綬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翁萬戈.陳洪綬:中卷·彩圖編[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3]陳傳席.陳洪綬[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君陶.歷代名家畫人物:陳洪綬·任伯年[M].杭州:杭州西泠印社,1999.
[5]黃涌泉.陳洪綬[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中國繪畫全集·明[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0.
[7]陳洪綬書畫集[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