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宗婢
摘要:近些年來國內經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公私合營模式較好的滿足了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其中PPP模式是公私合營模式的一種,并在許多國家內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出現了眾多典型案例,國際對這種新型的融資模式也越來越青睞,在我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將PPP模式應用到融資風險管理工作中,可有效的增加PPP模式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應用水平。
關鍵詞:政府;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研究
中國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01
引言:隨著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不斷開放,PPP融資模式理論的不斷完善,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PPP融資模式應用的空間將不斷增加,其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不論為借助PPP項目實現資金提供的私有部門還是參與PPP項目的政府公共部門,均需要對PPP模式理論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定位,全面的了解并掌握PPP模式下項目融資所含的風險種類,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風險分擔,并對風險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因此,全面的實現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PPP模式)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PPP模式的含義
所謂的PPP模式就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縮寫,翻譯為公私合作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由英國政府提出,其所含的內容較多,但總體主要是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與其他的社會則本進行深入合作,將社會資本有效的引入到政府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實現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全面合作,這里的私人部門就是政府部門之外的其他部門,可以是盈利性的組織也可以是非盈利性的組織。通過將PPP模式引入到項目管理中,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項目主體的多方面合作,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限度提升。
二、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PPP模式)的分類
從現階段PPP融資模式在國內使用的范圍來看,當前PPP融資模式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外包類、特許經營類、私有化類。
1.外包類
PPP融資模式外包類項目主要為政府部門的投資,政府與私人部門簽訂對應的合同,私人部門在合同的框架內承擔對應的責任,同時將合同中規定的工作完成。例如承擔項目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后期項目的維護與管理工作。在外包類PPP融資模式項目中,政府部門承擔的風險要大于私人部門承擔的風險。PPP融資模式中外包類項目還可以細分為整體式外包與模塊式外包兩類,其中整體式外包主要是PPP項目整體外包,可分為:O&M (Operate & Maintenance,整體運營和維護)、DBMM (Design-Build-Major Maintenance,設計—建設—主要維護)、DBO (Design-Build-Operate,設計—建設—經營)、DB (Design-Build,設計—建設)等模式。模塊式外包主要是指私人部門在項目中僅僅承擔某幾項或者一項項目,通常包括有管理外包與服務外包兩類。
2.特許經營類
私人部門在合理特許經營期限內,將資本投入到特許經營PPP項目中,從而實現私人部門與政府部門實現風險的共擔,最終實現收益共享,取得雙贏的效果。私人部門在特許經營的期限內,主要負責項目的運營、維護及建設,當特殊經營期完成之后,政府部門從私人部門那里接受建成的項目,政府主要責任為實現項目利益性與公益性關系的協調處理,實現雙方兼顧,不能有失偏頗,同時應結合項目的具體現金流與收益情況,向特許經營單位收取合理的特許經營費用或者進行一定的補償。
從而使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各自的優勢在PPP融資模式項目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實現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效益的總體提升。現階段特許經營類PPP融資模式項目包含有:LUOT(租賃—更新—經營—轉讓,Lease-Upgrade-Operate-Transfer)、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TOT (Transfer- Operate- Transfer,轉讓—經營—轉讓)、DBFO (Design-Build-Finance-Operate,設計—建造—投資—經營)。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在特許經營類PPP項目中均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三、私有化類
私有化類及時在政府監督下,對項目的各個主體進行協調與配合,特別是私人部門的投資進行負責,當整個項目完成之后,私人部門采用收費的方式將對應的債務進行清償,從而取得對應的盈利。同時私有化類PPP項目按照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部門私有化與完全私有化兩個部門,比如:BOO(Build-Own-Operate,建設—擁有—運營),當項目完成之后政府不具備項目的所有權,因此,在私有化類PPP項目中政府承擔的風險要小于私人部門所有承擔的風險。
四、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PPP模式)風險控制要點
PPP融資項目中所含的風險控制是一個循環且較為系統的過程,主要目的是將項目所含的風險降低到最小,或者將一些不能避免分風險所產生的損失降低到最低,從而有效的提升企業的收益,從PPP融資項目的實際特點來分析,在進行PPP融資項目的風險控制時,應當控制的要點有四個,分別為:風險控制、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及風險分擔。
五、結束語
PPP模式在我國應用僅僅有十幾年時間,因此,對PPP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相對于國外仍舊有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繼續增強對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PPP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更好的使PPP模式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靜.推動烏魯木齊市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暨PPP模式的研究理論研討會綜述[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5,04:5-7.
[2]陳少強,劉薇.”以共治理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立法”研討會綜述[J]. 財政科學,2016,03:143-151.
[3]崔志娟,韓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操作的有效路徑研究——基于一項問卷調查分析[J].會計之友,2016,14:54-62.
[4]王延武,張大偉,趙鑫.關于加快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研究——以陜西省銅川市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6,18:39-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