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華
我曾經聽過一位教師上的一堂課,這堂課運用班班通在開始只有一次,就是開課時在屏幕上打出課文標題和作者,整堂課結束,都未運用班班通。
班班通集視頻、音頻、文字、動畫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它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加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在教育教學中,老師要恰當運用班班通,適度挖掘教材,整合音頻、視頻等素材,充分開發語文課程資源,使課堂更加符合學生實際,符合教學需要,使課堂呈現鮮活狀態,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一、運用班班通要切合教學內容,要有助于理解課文
結合教學內容,整合視頻圖片等資料運用到班班通中,刺激學生感官,使課堂直觀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加深他們對課內外知識的理解,開闊他們的視野,引導他們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進行語文的學習。
在教學《威尼斯商人》一文時,用班班通先播放視頻戲劇《威尼斯商人》的審判片段,把法官的睿智,審判現場的緊張“傳染”給學生,再用一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威尼斯商人的庭審現場”一句話導入課題,我想,學生學習的激情已不言自明。
教學《過故人莊》這首古詩時,用班班通先播放綠樹、青山等景色的風光圖片和農人豐收的場景等,以營造充滿詩情畫意的氛圍,使學生沉浸在詩的意境中,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村莊深厚的美景人情中,有助于學生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優美意境,了解孟浩然詩歌自然樸實的特點。
二、運用班班通要合理有用
教學設計中在整合課程資源時,切忌為了發揮班班通的“作用”而做得花里胡哨,使課堂脫離了語文味。
在新課標理念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運用班班通整合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時會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并在課堂上用班班通展示。
有教師這樣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教師運用班班通先播放端午由來的相關視頻,又讓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的資源,包括吃粽子的圖片、龍舟比賽的熱鬧場景,還插入屈原的故事,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課堂氣氛熱烈,視覺效果也不錯。但一節課上完了,究竟要達到什么教學目標,根本看不出來,整個課堂完全脫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還有一位教師這樣教學《春》一文:首先是學生聽班班通課文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通過班班通欣賞有關春天的優美畫面,再讓學生根據班班通播放的樂曲唱有關春天的歌曲,最后是學生根據班班通的音樂節奏表演《春之舞》。整個課堂生動活潑,五彩繽紛。整節課所運用的班班通,沒有切合課文本身,離開對課文優美語言的品味與欣賞,語文味就流失了,語文課就不是真正的語文課,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三、班班通的運用要有取舍,不是所有的課都能運用班班通
如上文說的有位教師上課時運用班班通只是出示課文標題和作者,這樣的運用毫無意義;有位教師運用班班通是把課后的練習題搬上去,這忽視了班班通的功能;還有的教師把班班通屏幕當成黑板使用,就在上面板書教學內容。
特別是語文學科,課堂上強調要認真聽,認真讀,有時還需要背誦。學生必須反復讀,反復體會,才能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語文課堂上該用班班通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就關掉,讓學生注意用心去聽、用心去讀、用心去悟,不斷思考和研究,這可能會比直觀的班班通課件更有效。
四、運用班班通不要忽視了教師自身的作用
有的教師擔心不用班班通就上不好課,他們忽略了班班通只是我們教學的輔助手段。是的,班班通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讓他們興趣濃厚,可是如果用得不恰當或是用的度把握不好,反而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更不能忽略的是自己的一張嘴,就是語言的表達,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還有肢體語言,這些東西在課堂上發揮的作用是班班通無法替代的。教師在課堂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直觀、形象而精彩,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活動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的教學風采和個人魅力也能得到充分體現。這些都是班班通所不能解決的。
總之,班班通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的使用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圍繞教學目標,不要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要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定要做到有用、有度。班班通教學可以讓我們山區享受到發達地區的教學資源,讓教育均衡落到實處,縮小了我們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差距。但是,班班通教學不是萬能的,我們更要學會借鑒使用,學會結合我們的實際融合傳統教學中好的方法,關注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桂榮.淺談“班班通”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課外閱讀,2010(4).
[2]趙正平.巧用“班班通”,上好語文課[J].吉林畫報(新視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