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濤
錯誤重復現象是許多教師都會經常碰到的一種令他們難以理解、甚至于非常苦惱的現象。該現象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授課過程中對于某個知識重點或學生容易犯錯誤的知識點進行多次講解,在課下習題中也多次練習,并且多次給學生糾正,但是學生還是依舊犯同樣的錯誤。錯誤重復現象對于學生來說危害很大,它是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考試中拿不到高分,如何消除它是教師必須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要想消除錯誤重復現象,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去認識它產生的原因。
原因一:學生的答題書寫習慣不良
很多學生平時學習情況表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可以,但是他們的考試成績總是很不理想,他們很苦惱,老師也替他們著急,并且不理解為什么會這樣。后來看到了他們的試卷終于找出了原因:這些學生是因為在考試中犯了平時犯的錯誤而造成丟分,他
們犯重復錯誤與他們平時做練習時的答題書寫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平時做練習時書寫過于簡化、不完整、不明確,例如,有的學生把“細胞”寫成“C”;把“雙縮脲試劑”寫成“雙縮尿試劑”等。長此以往,養成了不良的答題書寫習慣,并且把這個壞習慣帶到了考試中,試題答案缺枝少葉、錯字連篇。批卷老師在批卷時,肯定嚴格審卷,對于不規范、錯誤的書寫必然判定為錯誤,所以,考試的分數低也是必然的。由此可見,規范的答題書寫習慣是學生避免錯誤重復現象、提高成績的必需習慣。
原因二:受自身思維定式的影響
思維定式是人們在學習、生活中都會碰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指人們在以往的學習、生活經歷中,在人們的大腦里逐漸形成的思考、分析事物的習慣,它對人們以后的學習、生活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思維定式的作用具有兩面: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它的積極作用是可以幫助人們省去許多探索問題的步驟,節省大量的時間,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它的負面作用是使人們容易犯經驗主義錯誤,不自覺地運用原先的思維方式,不加思考地去解決貌似相同的問題,結果往往是錯誤的。例如,遺傳學內容中計算父母是白化病攜帶者(Aa×Aa),后代是攜帶者的概率時,答案是1/2,但是,如果在題干中告訴學生后代表現型均正常時,答案是2/3。如果學生平時在學習中在大腦里形成了思維定式——父母是白化病攜帶者(Aa×Aa),后代是攜帶者的概率是1/2,而沒有考慮到后代表現型,答案肯定是錯誤的。所以,學生在做題時要認真分析題干,不要受原有思維的影響,這樣在考試中才能取得好成績。
原因三:只注重量,不注重學法
有很多學生平時很刻苦,他們埋頭于各種練習題中,把提高成績寄托于多做題,但是事與愿違,他們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這樣的結果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通過觀察分析,我發現這與他們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在學習知識時沒有很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想通過做大量習題來提高成績是不可能的,考試中只要稍微變化,他們就會在同一個知識點上犯同樣的錯
誤。例如,基因突變的概念是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而有的學生沒有很好地分析基因突變的概念,認為只要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就會造成基因突變。所以,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犯錯誤。這類學生要想提高成績,走出困境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分析、掌握知識之后,再通過習題鞏固知識。
愿因四:未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課堂中有很多學生把自己當成了學習活動的局外人,老師講解習題或知識點時,他們不認真聽,思想跑到九霄之外。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一個班級里的人數也是很多的,老師不能面面俱到,當教師講完一個知識點后,不可能再重復一遍,馬上進行下一道題或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走神的學生脫離課堂沒有跟上老師的步伐,不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他就會在某個知識點上出現欠缺,以后的習題中只要出現相關的習題他就會犯錯。例如,可遺傳的變異與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是生殖細胞是否發生遺傳物質的改變,如果學生走神沒有聽到相關的解析,他就不能對某些變異類型進行定位。因此,課堂學習活動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分析、理解、掌握知識。
錯誤重復現象是教學過程中很難避免的現象,當學生出現該現象時,我們可以從產生該現象的四個原因出發,幫助學生分析出現的原因,掃清學習道路上的障礙,使他們力爭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同時達到一個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舉宏.概念教學的“新概念”:核心概念和概念轉變[J].中學生物教學,2014(9):4-7.
[2]高曉燕.5E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