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婷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尤其是在職業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國際貿易專業中對學生的培養更是引起了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由于每個院校中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都有不同的方式和教學手段,所以在進行模式的研究時,方向都比較復雜。接下來本文就針對我國職業院校中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不斷將我國教育事業更好的進行開展。
關鍵詞:職業院校 國際貿易專業 學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174-01
隨著近些年國際經濟現狀的影響,雖然經濟狀態一直在下降,但是國際貿易活動一直處于比較頻繁的階段,因此我國職業院校中更應該注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在高職院校進行國際貿易專業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的將我國的貿易事業不斷開展和進行下去,全面提升我國的綜合能力。
一、正確定位是優化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的前提
首先在進行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和基本的培養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和分析,更好的開展我國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1]。通過我們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要從三個方向進行研究。
1.考慮學生未來就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在進行研究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在畢業之后通過自身的能力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教師在進行專業的培養定位時,要充分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全面的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研究,不斷加強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2.對外貿行業的發展和實際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分析
在對外貿企業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大部分的用人單位更注重的就業者的職業情況和自身的能力,因此對于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水平,更好的培養學生對國際貿易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
3.考慮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現階段我國經濟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應用在生產中需要花費的時間也在不斷減少,同時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向著更加精準、完善的方向進行發展。在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對社會的科技情況和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和分析,并且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應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
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
1.公共基礎課的設置
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將科目進行擬定和實行,但是教育部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時,沒有對現階段職業院校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很多時候,設置的課程并不完全適合學生的發展。因此針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國家教育部在對教材或是課程的選擇時,首先應該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不要設置難度相對過大的課程,盡量選擇一些難度適中的課程,這樣,教師就能更好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好地進行提升,滿足專業的基本需求。
2.專業課的設置
專業課的設置過程中,我們要下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2.1實務性。在進行市場調查的過程中,我國的工作單位大部分都是采用競爭上崗的方式,因此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求課程需要有著穩定的理論做基礎,同時還要求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做支撐,只有理論和實踐不斷融合和發展,才能更有利與學生今后的就業。
2.2國際化。根據我國國際貿易專業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點,要求國際貿易專業必須具有一定的國際性,時刻跟上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情況,同時學生要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商業現狀進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將專業知識和能力進行了解,為今后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國的教育部在進行專業課的設置過程中,一定要抓住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為今后學生的發展做最好基礎[3]。
2.3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職業院校更注重的是對實踐課程的開展,因此我們在進行課程的設置過程中,也要不斷的加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更好的接觸到國際經濟貿易的實際情況,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結束語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職業院校中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培養模式不斷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和重視。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生只有不斷加強對實際專業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將自身的綜合水平得到鍛煉和加強,讓學生對國際貿易專業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職業院校才能為我國不斷輸送更多的人才,全面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國際貿易綜合競爭的能力,全面發展我國的貿易水平。
參考文獻
[1]江文.高職國際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市場論壇,2010,27(10):79-80.
[2]胡錦.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現狀及人才培養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6,16(3):407.
[3]果云霞.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實體平臺微觀模塊”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2012,33(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