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
摘 要: 詞匯知識深度作為是詞匯能力的一個重要維度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研究表明,詞匯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僅僅強調詞匯知識的廣度即擴大詞匯量是遠遠不夠的;二者發展的不平衡會使其差距擴大,研究表明詞匯知識深度能提高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這些研究成果對于學習者采取合適詞匯學習的策略,對教師在課堂上的詞匯輸入方式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詞匯知識深度 詞匯知識廣度 二語詞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245-01
近年來,詞匯研究的一個新走向是對二語詞匯知識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其中較有影響的有Meara P. , Schmitt N. ,等學者。他們將詞匯研究的重點從詞匯量即詞匯寬度的發展到對詞匯知識深度習得的研究,即對單詞的各種知識習得過程的研究。而要全面地了解詞匯習得過程,就要從學習者習得知識的認知過程和特點入手,所學詞匯知識與認知過程建立聯系。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不再單單強調詞匯量或詞匯知識本身,而是更多地強調學習者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個詞,以及習得的心理過程。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詞匯習得是不斷在新知識與學習者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的過程。
一、詞匯知識廣度
詞匯知識廣度是指二語詞匯量的大小。在我國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入學水平各個階段和完成學業都有詞匯量的規定( 也曾有不少研究者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英語詞匯量進行過調查,顯示出,二語學習者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擁有一定的詞匯量是必要的,在閱讀理解,即認知性詞匯系的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關于詞匯知識廣度在二語運用中的作用,有研究發現詞匯量能夠很好地預測閱讀理解能力密切相關。但是單單增加詞匯數量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在提高語言輸出能力方面,也就是在提高學習者的口語和寫作的水平和質量方面是欠缺的。
二、詞匯知識深度
由于詞匯知識深度在準確理解第二語言方面尤為重要,所以有研究者以對詞匯知識的熟悉程度為標準來衡量詞匯知識深度。學習者對一個單詞的認知熟悉度有以下三種,不認識,生詞;熟悉,知道意思;確定,會使用。照此理解,就某個單詞而言,如果學習者A具有確定的知識,而學習者B具有熟悉的知識就可以認為他們對該詞具有不同的認知水平。也有人以詞匯知識廣度的掌握水平為標準來衡量詞匯深度。由于所掌握單詞的知識在質量和維度方面的不同,即使兩個學習者有著相同的詞匯量,甚至可能是大體相同的單詞,仍可認為他們擁有不同的詞匯。即便是說母語的學習者其心理詞庫中大多數單詞也只是部分懂得。而詞匯知識深度是指詞匯信息聯系的豐富程度。信息聯系包含三個方面:一個詞匯與不同信息之間的關聯;不同詞匯的信息之間的關聯和二語詞匯信息和母語詞匯信息之間的關聯。學習者的詞匯量累積可以看成是不同詞匯信息所組成的網絡框架,使得每個單詞的詞匯信息與其它單詞的信息及母語詞匯信息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豐富,從而學習者對這個單詞的認識就越深刻。學習者對詞匯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詞匯的運用(孫藍2002) 。在接受性使用詞匯方面, Jenkins & Dixon ( 1983: 237)以及Beck (1982: 74)的研究都證實了學習者的詞匯知識深度與閱讀能力密切相關:詞匯掌握得越好,學習者越容易根據語境提取語義,從而更透徹的理解原文。在產出性使用詞匯方面, Jullian ( 2000)指出,詞匯知識掌握的不深入,學習者對詞匯的使用就僅僅局限在詞匯的字面意義上,或過度使用高頻詞。只有充分掌握語義內容( semantic content)和句法限制( syntactic specification)等知識,學習者的表達才會更豐富、更準確。
三、詞匯知識深度對二語詞匯習得的啟示
對于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單詞的說、寫能力遠遠不及聽、讀能力,即能聽懂、讀懂的單詞卻不能正確的表達出來或寫出來。也就是說接受性詞匯知識的運用能力遠遠超出產出性詞匯知識的運用能力。如何提高學習者“輸入—吸收—輸出”的綜合認知水平并縮小輸出與吸收(或接受)能力的差距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詞匯知識深度對二語學習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到了大學階段,詞匯習得就不僅僅是學習新詞匯,而是要深化已學過的詞匯知識,掌握更多的句法、語義、派生、聯想等知識。上升到使用詞匯的層面。詞匯深化輸入有助于學習者擴展和重建語義網絡,促進新知識的內化,最終提高詞匯能力,學習者可以通過大量的真實的語料,在語篇中學習深層次知識如句法、語義、搭配、派生的搭配,而不是機械記憶詞匯及詞義。因為并不是所有詞匯的意義都能在另外一種語境中找到相應的轉換。對詞匯搭配及詞組應用等方面的學習只是利用顯性或有意識的機械記憶往往事倍功半。因為詞匯的搭配等深度知識是語言的固有特征之一,一般是不能跨語言的,在一種語言中,正確的搭配,聯想等在另一種語言中不一定可以認可。所以學習者要通過廣泛的接觸語料,特別是廣泛的閱讀或視聽來掌握詞匯深度知識,將聽與說、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信息處理模式,繼而促進二語詞匯知識的習得和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由于學生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學習新單詞上,常常忽視對學過的單詞進行鞏固溫習,因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澄清詞匯學習的概念,即:詞匯學習不僅意味著增加詞匯量,同時還意味著進一步鞏固那些已學過的單詞。其次,當學習者進入學習的中、高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的對學習者已學詞匯進行深化訓練,幫助他們通過詞匯深化來提高詞匯能力。再次,在詞匯教學中,盡可能的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成為信息的加工者,而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
再者,教師和學習者都應了解,詞匯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師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鼓勵他們先擴大詞匯量,然后拓展詞匯知識深度。在獲得一定量的接受性認知詞匯后應逐步重視或加強產出性詞匯及詞匯不同層面的深加工,縮小詞匯寬度與深度的距離,達到詞匯能力和詞匯知識的平衡發展。在詞匯知識的習得中,詞綴和詞義的發展、產出性能力和接受性能力的提高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換言之,某一層面的知識或能力突出,其他相關層面也會相應地突出,而不是相反。因此,在實際的外語教學中我們應有全方位學習的指導思想,采取多層面、多能力的詞匯知識習得策略。尤其對高頻詞的學習,我們不能僅僅滿足學會一個意義、一種前綴或后綴,而應分階段、有步驟地掌握其高頻意義、常用意義、次常用意義和相應的前綴或后綴及同義詞、反義詞、搭配等知識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