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瑞,牛 耘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西語系,河北秦皇島 066311)
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外語教學文化探究
——以德國、西班牙為例
王景瑞,牛 耘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西語系,河北秦皇島 066311)
在當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外語教學不僅要教授文化知識,而且還要融入不同地域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好外語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本文以德國和西班牙的茶文化為例,在分析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基礎上,就中國與德國、西班牙的茶文化差異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從茶文化的角度,提出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角度開展教學、從生活習慣出發進行教學、從文化語境角度分析語言現象的三大外語教學策略。
茶文化;外語教學;德國;西班牙
高效率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各國文化層面的交流,不斷地提升著國家之間的影響力。在這種態勢下,意味著不僅是中國的漢語言影響向外擴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其他國家之間,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發展。因此,外語的教學已不再是簡單的語言詞匯的教學,更多是外語文化的教學。只有如此,才能夠確保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持續健康的生存和發展。本文以中、德和西班牙的茶文化為主視角,探討外語教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指出文化對于語言教學的客觀意義,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語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境。
1.1 語言與文化的定義
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語言是一種符號”。對此并不難理解,語言知識是將人類約定俗成的方式以固定的邏輯展現出來的一種符號。而不同環境的人,會因為所接觸的事物差異,采取不同的符號作為溝通手段。這也是人類世界能夠形成五千多種語言的重要原因。當語言被認為是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基于語言而產生的溝通習慣和特點的展現內容,也逐漸被賦予“文化”的稱呼。不過,雖然文化屬于語言深層次發展的產物,但卻能夠更加全面地闡述語言。所以,當以文化解釋語言的行為出現時,不僅沒有得到人類的反對,反而更多人支持諸如此類的行為,并希望能夠借助文化,對語言本身進行深層次的了解。
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化是人類精神意識的最終展現,也是人類精神生活方面唯一的表現方式。美國著名學者泰勒曾經提出,文化是兩個層面的載體:一是人對于美的客觀認知,由此形成了藝術;二是人對人類之間生存的基本約束,由此形成了道德。而文化就是用來詮釋兩者的載體。由此來看,部分西方學者并不認為,文化應當屬于延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對于解釋語言,對于深刻了解語言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和語言之間是存在本質關聯的,并且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不能由此就斷定二者之間一定存在傳承。在判斷條件為否定的情況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也就更加容易分析。首先,語言構成了文化。與前者意識不同的是,語言應當屬于文化,而不是語言衍生成文化。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對文化具有詮釋作用。在語言的幫助下,文化可以得到更多層面的解釋。甚至在非物質文化層面,僅能夠依靠語言近似闡述。由此說明,語言本身具有的多面性,使其成為文化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其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載體層面來說,更多是指對語言高層次的描述。語言對于文化不僅有著“解釋”的作用,也是文化必不可少的載體。例如,俄羅斯人需要依據俄語才能夠展現文化,美國人需要依據英語才能夠展現文化,中國人需要依據漢語才能夠展現文化等。在差異化的文化背景下,語言系統本身的差異性,也意味著文化需要借助特殊語言形式而展現。同時,這也是只有通過特定語言才能夠闡釋文化的根本原因。再次,語言是文化的傳播途徑。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傳播文化必須借助語言。雖然不同語言之間會有局限,但不可否認使用語言的人,可以學習更多語言,從而獲得他國的文化。目前在國內各大高校開展的外語教學,也是一種獲取外國文化的手段。與此同時,語言的工具性也展現在其他方面,例如文獻、史詩、文學,以及近代的電影、歌曲和音樂等,都是文化的重要展現方式。最后,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文化便無法得到傳播。在沒有文化的情況下,語言也難以傳承。
對于很多國人而言,茶文化一直是中國的驕傲。但是,茶文化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韓國、日本也都有著自己的茶道,歐洲國家的貴族也喜愛茶文化。雖然茶文化是由中國傳播到世界,但是隨著文化的深入,各國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當對比德國與西班牙的茶文化時,也可以由此發現文化交融與傳承的獨到魅力。
2.1 茶文化歷史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傳承歷史悠久,文化獨到而精湛。自《茶經》出現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該書系統而全面的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茶經》中的記載,中國發現茶樹并使用茶葉的歷史可追溯到4700多年前。特別是唐代之后,茶文化在我國得到了充分發展,成為我國大眾化的飲品。反觀德國和西班牙,茶葉對其無疑是一個舶來品,至今僅有二百余年的歷史。但是,德國和西班牙茶文化卻深受貴族喜愛,故在德國和西班牙文化的渲染下,形成了獨到的德國茶道和西班牙茶道。德國和西班牙兩國并不生產茶葉,茶葉主要依靠進口,所以,兩國飲茶的歷史相對與歐洲的英國等國家相比較晚,17世紀50年代,德國臨近荷蘭的地區受到荷蘭飲茶風氣的影響,才開始接受飲茶,并逐漸在全國興起飲茶之風。僅從文化深度和傳承來看,兩者難以論高下。不過,卻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交融的意義。
2.2 茶俗
所謂的俗,指的是民間風俗了。中國飲茶地域廣泛,風俗也較為迥異。嚴格意義上來說,除了《茶經》在某些層面上為中國人所做的“范本”外,各地也會根據茶葉品種、文化習俗等特殊情況,形成自身的茶俗。反觀德國和西班牙,最為著名的無疑是德國獨具特色的“沖茶”習慣,相信這也是受到德意志民族嚴謹認真態度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沖茶”的一切程序都要嚴格按照標準,追求細節完美,這種行為態度深深的鐫刻在德國的茶文化之中。因此,德國的茶文化比較嚴謹和繁瑣。這種嚴謹和繁瑣在德國的茶葉說明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德國的茶葉說明書對一升水放多少茶葉,沖泡茶葉的溫度和時間都有極其詳細的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德國茶道逐漸去掉繁瑣,突出簡潔性。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以此為基礎,德國開發出了款式多樣、實用性更強的袋裝茶、灌裝茶、速溶茶和香味茶等產品,并且較之中國,袋裝茶的銷量遠遠高于散裝茶。
2.3 飲茶喜好
中國和德國、西班牙在飲茶文化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對茶的口味選擇不同。中國人喜歡飲用較為清淡的茶品,比如綠茶、花茶等。也有一部分人喜歡飲用紅茶。但是,這對于中國人來說,已然到達了口味程度的極限。相反德國和西班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首先以紅茶為主,再輔以糖、牛奶等口味特殊的添加劑,讓紅茶口味獨樹一幟。相比而言,德國和西班牙飲茶的口味程度,對于中國人而言,無疑有些濃烈。同時,德國和西班牙的飲茶突出簡潔性和實用性,非常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德國生產的Tea Control和Traveler Zita等茶具,就非常方便攜帶,隨時可以沖茶、泡茶,深受民眾歡迎。
3.1 從思維習慣方式和價值觀角度開展教學
從思維習慣上來看,茶文化對于中國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組成品。對于西方國家,卻已經上升到了享受生活的層面。而就不同的人群而言,也同樣是生活中的調味劑。由此不難發現,茶文化無論在德國、西班牙,還是在中國,都有著同屬性的文化特征。因此,基于茶文化向外語教學拓展,也必然有著一定的借鑒之處。從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茶文化對比上可以發現,中國人飲茶多喜歡清淡優雅,西方人則鐘愛口味濃厚,尊享品味的舒適感覺。對比之下,以文化為核心的文化交融性,是一種存在行為變異,但精神文化仍舊交錯的意識。西方人喜歡口味濃厚的茶文化,展現出其在文化方面深度追求的意識。以此為突破口,結合對中國茶文化深入的研究,可以發現西方國家文化意識的內涵,甚至能夠探索到西方文化的由來。從語言方面來看,深刻了解文化,便能夠分辨出語言的表達含義,無論是加強記憶還是進行應用,都必然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從生活習慣出發進行教學
生活方式的差異,也是因文化所導致。正如上文探討中外茶文化的應用差異,在兩者飲用習慣完全不同的情況,也正是對生活的闡述。不同的生活習慣會產生差異化的文化方式。可以認為,生活習慣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以,探究生活文化,對于外語教學也會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如在德國中“沖茶”的翻譯就需要學習者進行復雜的記憶。而當讀者知道“沖茶”在德國茶文化的使用后,便能夠更加深刻地將其記憶,這便是通過生活習慣的理解,對文化語境形成認識和記憶的意義所在。
3.3 從文化語境角度分析語言現象
文化語境對于非語言學習者屬于生澀的名詞,但是在語言應用過程中,文化語境卻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例如,德國人嚴謹的作風,會讓文化語境趨于嚴謹。在學習者了解了不同的語境之后,便能夠發現語言應用時的特殊邏輯。這也是在語言文化的背景差異下,所能夠尋求外語學習的較好方式之一。新時代的德語和近年來德國茶文化的改變一樣,趨向簡潔和實用。尤其是在語法方面,虛擬形式也不斷趨于簡化。比如,“wrde+動詞原形”這種簡化虛擬形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口語中經常使用。又如,-es應用在二格之后也已經被-s所代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于2005年正式頒布實施的“新正字寫法”中,德語的大小寫、分寫、連寫、標點符號規則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簡化,愈加簡潔和實用,這也再一次提示我們從文化語境角度分析語言現象的重要性。
語言的學習,不能忽視其所獨有的背景文化。高校外語的教學可以將茶文化作為跨語言學習的跳板,使得學習者能夠通過對茶文化的認識,以及對他國茶文化的對比,順利過渡到對語言的學習上來。本文以茶文化視角為載體,以中、德和西班牙的文化交融著手,深刻地剖析了茶文化的研究所能夠帶給語言學習的客觀促進作用,并基于此展開對現代外語教學手段的探討,提出了三種基于茶文化視角的外語教學實踐策略,以期能夠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1]李懷蓮.述論德國茶文化[J].農業考古,2015(5):254-256.
[2]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王景瑞(1982-),男,吉林汪清人,在讀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德國職業教育。
牛 耘(1988-),女,河南新鄉人,在讀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西班牙語教學,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