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霄,崔 銘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茶文化導入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對策探析
趙云霄,崔 銘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和社會道德問題的產生,如何建設道德社會的秩序與完善道德體系成了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茶文化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與思想教育具有內在統一性,通過借鑒茶文化思想的進步發展,我們可以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本文基于茶文化視域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對策試做分析。
茶文化;大學生;思想教育;對策
茶文化思想不僅是中國古代君子追求的一種高境界的道德理想,也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期望建立的人人都遵守的理想社會規約。茶文化理念文化中蘊含著十分卓越的為人處世智慧,直到今天還在引導大學生積極向善塑造理想人格。茶文化是關于人和人的修養的文化,交給大學生做人的道理和處事的學問,并教育大學生怎樣由內而外修身養性最后身體力行付諸實踐。茶文化這套修養的功夫,與逐漸顯露弊端的西方現代文明存在的諸多互補之處,剛好可以互相借鑒,互相補充,彌補西方文明的許多不足。
思想道德的培養問題已成為全世界所重視的問題,從思想道德問題出現起,就有許多專家學者力求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探究問題的本質,并尋找解決的方法和角度。迄今為止,思想道德的培養一般都限定于以下三種文化視角: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視角的思想教育;以國外道德建設理論為視角的思想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視角的思想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視角的思想教育注重德性培養與物質文明的聯系,并且對道德的階級性著重闡述,強調了客觀的道德培養行動對道德建設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國外的思想教育更注重在實踐和行為中加強思想教育,但在借鑒的過程中,經常會忽視我國國情,照搬照抄外國的經驗。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視角的思想教育,主要是以茶文化思想為主,強調人格獨立塑造,提出了“查省”、“修己”、“修身”、“慎獨”的主張,對于道德建設方面的方法,還有“知行合一”、“內省慎獨”、“推己及人”等。思想道德問題說到底并不完全都用法律來調整,關鍵是靠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是道德培養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思想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無論是修身正心,還是規范言行,中國傳統茶文化理念都與當今社會道德培養相契合,二者存在高度內在統一性。茶文化視角下的思想教育即在以茶文化思想為代表的茶文化理念下,來考量如何規制大學生通過思想教育而發生的社會行為,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倫理準則。
2.1 茶文化對思想教育的示范性價值
這種示范性不同于法律的強制性,應從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經驗去將心比心,懂得他人的需要,并對自己樹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要求。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都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如果對他們提出硬性的道德要求,或只進行毫無根據的道德說教,大學生是很難信服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社會穩定并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茶文化的“忠恕之道”思想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我們必須以德服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增強與他人的溝通,理解他人的心情,這樣才能心甘情愿地踐行“忠恕之道”。
2.2 茶文化對思想教育的啟迪性價值
在現實中,大學生一旦犯了錯誤,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而不是反省自身。茶文化的啟迪性價值在于強化大學生的內在道德自覺。一件事情的成敗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內在原因,我們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已經盡力了,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夠,而不是一味責怪外來因素的干擾;遇到困難不要怨天尤人,應從自身找原因,改正缺點,爭取獲得下一次的成功。如果大學生能遵循茶文化思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將他人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重視他人的感受,約束自己的私欲,那么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矛盾將會緩和,構建和諧社會指日可待。所以,茶文化提倡的“忠恕之道”能啟迪大學生由道德低境界走向到高境界,促使個人內在的自我完善。
3.1 準確把握大學生整體本位思想與道德社會的關系
在道德社會中,大學生充分享受了自由和平等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體驗,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的同時,人性的劣根性也逐漸凸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蔓延導致社會道德失范,倫理問題嚴峻。道德社會中一味強調個體發展使大學生忽視他人正當利益,為一己私欲去侵害他人的權利,從而加劇了道德社會秩序的混亂。在某種程度上,茶文化理念文化可以說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利他型倫理文化,其文化思想核心是整體利益為上,它要求少數服從多數,在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的利益有矛盾時,應當倡導的是犧牲個人利益來保全集體,整體是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個人是整體的一部分。茶文化學派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并強調“上下交相利而國危”,意思是,如果所有人都追求一己私利,那么國家就有滅亡的危險;如果大家都以集體利益、大局利益為重,國家就會長治久安。當個人要在自己和集體的利益間做出取舍時,應“克己”、“忍讓”,最后“忘我”、“無我”、“舍生取義”。雖然這樣做并不符合現代社會鼓勵追求個人利益的主流價值,但是,這種要求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大學個人主義極度膨脹的心態,否定為追求自己而損害他人、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這種樸素的整體主義價值觀對規制社會道德失范、提升大學思想道德修養有著積極作用。
大學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舞臺,大學信息資源的共享是以共有為前提的,這就意味著大學是為所有人服務,是站在大眾的角度共享所有的信息。自由是道德社會中最可貴的特質之一,是道德社會吸引大學生去探索的重要原因,但是,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自由只能是相對的自由,破壞他人自由權利,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由必將導致更加混亂的局面。所以,為了大學生的共同利益,大學應當懷揣相同的大學倫理道德觀念,當個人與大局利益發生沖突時,應選擇顧全大局。但目前來看,大學生仍生活在利己主義的影響下,普遍關注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好處。因此,茶文化的整體本位思想對于道德社會中如何正確處理眾多利益糾紛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2 實現大學生修身思想與自律意識的內在統一
大學在大學中的活動幾乎都是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的,即使在道德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互聯網具有全球性、匿名性、開放性的特點加上道德社會中監管不到位,從而導致大學缺乏道德責任感,引起了大量不負責任的大學行為的發生,同時也助長了大學生僥幸心理。茶文化思想文化注重修養自身,茶文化在修身過程中所運用的是內省、自制、反思、慎獨四種方式。修身的過程中,提倡“三省吾獨”,要求“內向用功”,將美好的品德由外而內升華成為人所具有的品德,從而完善自我。“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大學生實際上有什么樣的想法,表現出來的就是什么樣的行為舉止,所以即使是仁人君子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規范自己。“慎其獨”的含義就是,當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對待,不可胡作非為。在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培養是三者合而為一的,在教育過程中,他主張知、情、意、行循序漸進的道德教育,并突出四者之間的關聯性,接著確立好學、篤信、立志、躬行的培養方式,以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所以,如果大學生期望達到共享現代文明,規范道德社會秩序,就必須通過知情意行的內在統一,只有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自覺遵守大學規范,才能不違反共同的道德社會的契約,才能建立道德社會的良好秩序。
3.3 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與道德社會當中利益沖突調節
在學校中,自由使大學生能夠發揮最大的創造力,也使大學生失去約束而不顧別人的利益,大學當中的義與利的矛盾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尖銳。茶文化學說的義利觀要求大學生“舍生取義”、“重義輕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節之以禮,先義后利,見利思義”。
茶文化也是儒家思想的延續,如孔孟提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警示之句,對義與利的兩難之境做出取舍——雖然都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物質帶給我們的短暫的享受與美好德性帶給世人的精神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追求美好的德性惠澤的不止是一兩個人,這種高尚的情操會帶來更大的益處。在現實社會尤其是道德社會中,義與利的兩難抉擇經常困擾著大學生,這就要求大學的精神境界達到更高的水平層次,我們并不一定要達到舍生取義的境界,但是如果人人都是見利忘義的,那么這個社會也將進入無止境的道德黑暗。
茶文化學說在人己、群己關系上一直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踐行“仁愛”的基本道德行為準則。茶文化所提倡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道德準則和思維模式,對我國大學德性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茶文化提出的修身養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覺悟,要做到慎獨,做到不欺暗室。儒者的目標就是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仁人君子,成就自我,完善自我,不因外界因素影響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因他人的言語更改自己的善行善習。茶文化視角下的思想教育即在以茶文化思想為代表的茶文化理念下,來考量如何規制大學生通過思想教育而發生的社會行為,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倫理準則。
[1]陳平,劉潤剛,龍涌瀾.社會分層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影響的實證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5-46.
[2]鄒增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徑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93-194.
[3]蔣瑩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4(1):68-69.
[4]何會寧,王玉鵬.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的一致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195-196.
趙云霄(1983-),男,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