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巧枝,柴國喜
(西京學院,陜西西安 710123)
論修辭手段的運用
——以茶經的翻譯為例
溫巧枝,柴國喜
(西京學院,陜西西安 710123)
中國傳統茶文化歷史深厚而久遠,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和靈活多變的表達形式。在中國傳統茶文化典籍《茶經》之中,有大量關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描述,因而也成為了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代表之作。在對典籍《茶經》的翻譯過程中,本文對其中獨特的修辭手法和語言進行了生動形象的翻譯和解讀,使其最大化地詮釋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內涵。
中國傳統茶文化茶經修辭手法翻譯
中國傳統茶文化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它與中國人民的生活密切相聯,具有不可分割的意義,茶文化中所形成的茶類語言極其豐富,呈現出異彩紛呈、魅力無窮的特色和風格。在中國傳統茶文化經典巨著《茶經》之中,欣賞到中國博大精深的茶風茶俗,領略到中國傳統茶文化獨樹一幟的審美意趣,并在對典籍《茶經》的修辭手法的翻譯過程中,可以實現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恒久傳播。
中國傳統茶文化經典之作《茶經》匯集了中國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哲理思想,在靜心、修身養性、參悟的茶文化思維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核,在茶文化的入世之道、和合態度的浸潤之下,我們可以將其與世界相通。
1.1 瑰麗的茶文化修辭思維
在典籍《茶經》之中,描繪了諸多飲茶習俗和文學藝術內容,其中不乏文人雅士的茶詩、茶詞、茶事等方面的歌詠之作,這些也形成為中國獨特時代背景下的主流文化,它體現出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內容,為后世的茶學修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典籍《茶經》之中的詞藻之華麗可謂曠古絕今,在瑰麗華彩的篇章之中,它猶如行云流水般,淌進人們的心底;猶如晶瑩的珠石般,令人忍不住一再回眸,其結構之簡約、用詞之瑰麗、行文之流暢,即使用千字配圖也無法言盡,這也使得典籍《茶經》成為蜚聲國內外的茶學經典名著,而聞名遐邇。
1.2 底蘊深厚的茶文化
在中國傳統茶文化體系之中,它是中國人民在各種茶事活動中所形成的物質成果和精神理念,也是人們與大自然相融合的產物,它以中國儒家思想為核心和根本,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和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和沉浮,構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體系之一。其中的哲學思想耐人尋味、底蘊深厚,有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體悟、有儒家“和諧、中庸”的思想境界、有佛家的禪宗精神,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1.3 茶文化的思維精粹
由典籍《茶經》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思維精粹,總括而言包括以下內容:(1)強調入世精神。用修辭的手法來說,入世即是指言之有物、不浮夸,以表達事物的本質為要旨。(2)推崇樂道精神。所謂“樂道”精神,也即追求感性與理性相融合的真善美的精神。(3)弘揚和合態度。在茶文化的修辭手法運用之中,其行文結構、語言組織、韻律節奏感、表達內容等方面,無不蘊含有茶文化的和合態度和精神。
2.1 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精髓
語言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文化實體,它在文化運用和修辭手法運用的過程中,可以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髓。在五彩繽紛的茶名、簡潔意趣化的茶事術語、真實貼切的茶諺語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其中蘊含的豐富茶文化內容,并且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國傳統茶文化精髓,還充分運用了比喻、借代、比擬、通感等修辭手段,這些不同辭格的運用,使“茶”這一“具象”更為生動和活化,其瑰麗多姿的風貌使茶文化平添了諸多異彩。例如:在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的過程中,由于茶被人們視為天地之精華,因而大多選用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物體,來比喻“茶”,如:“玉”、“銀”、“龍”等,這些喻體極為形象地反映出中國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心理審美情趣。
2.2 更好地弘揚了中國傳統茶文化
語言藝術是富于生命力的,它也是人類創造的結晶,當“茶”成為我國的“舉國之飲”的過程中,有關“茶”的“開門七件事”就悄然地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語言運用之中,如:獻茶、留茶、供茶、給茶、奉茶、沏茶等,同時還不能忽視茶文化中的語言修辭的作用,它對于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我們需要深入理解這些具有多樣化內涵的茶文化符號,才能更好地實現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3.1 修辭手段在《茶經》翻譯中的應用
在典籍《茶經》的翻譯之中,運用了諸多的修辭手段,在《茶經》內容中有諸多關于茶的歷史記錄和傳說。如在贊美四川茶的詩句之中,將四川茶贊譽為“冠六清”和“播九區”,可以說是一種最高的贊譽表達。而在其中的“冠六清”就是采用了修辭手段加以翻譯的,它的涵義是指四川茶的香味和外形可以位于水、糖漿、酒等六種飲料之首;而“播九區”則是指四川茶的名氣在中國圍繞和傳播。這兩個富于詩意的概念表達方式即是采用了轉喻的修辭手段。
在對《茶經》翻譯的過程中,還可以運用注釋或背景,對其中一些經典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解釋。例如:在《茶經》五之煮的翻譯之中,將茶葉在煮鍋的第一碗謂為髓,稱為“雋水鎮”。通過研讀,可以知道“雋水鎮”是一個隱喻的修辭手法,它是一個組合詞,即:胡安(雋)和Yong(永),其涵義是指“味”與“纏綿”相分離,這個比喻代表著文化精髓的存活時間。
3.2 文化橋接修辭手段在《茶經》翻譯中的應用
文化在翻譯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成功的翻譯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和詮釋,由于一些文化的因素,導致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有一定的差異性。例如:“蝙幅”在漢語之中寓示幸福和好運,代表和意喻一種積極向上的品質和人格特征。其英文is pronounced則意味在英國的好運氣。
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橋接的修辭手法,例如:在《茶經》五之煮的原文中:“鐵我又水流于山谷者,……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在對這里進行翻譯時,由于沒有其他的替代品,翻譯者將常用的短語“涓涓然”作為一個名詞短語,巧妙地添加進入一個動詞“滴”,這樣,使之生成一個動詞短語。這樣,動詞“滴”就可以使動作變得流暢和連續,給人以更強的審美體驗和深入的感悟。
3.3 轉喻、頂真修辭手段在《茶經》翻譯中的運用
借代或轉喻也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它是并不相似然而卻相互關聯的語言的替代或轉喻,用英文表示為relativelyuntranslatable。例如:在《茶經》四之器之中,其修辭手段就采用了轉喻的手法,“連蔽垂蔓”在原文中是指“蓮花”和“曼陀羅”,它們wereengraved在茶灶,代表著茶和道家的佛教喻義。
頂真也是中國句法層面上的一種修辭手段,它猶如首尾重復英語的結構,用這種修辭手法也可以對《茶經》加以翻譯。例如:丁振的經典茶翻譯,就采用了這種修辭手段。在《茶經》四之器之中,原文為:肢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醇也。丁振將其翻譯為:向心沸騰貢獻一個長的肚臍,和向心沸騰幫助BubbleUp細茶,反而使茶湯的滋味更為醇厚悠遠。這個翻譯主要是形容茶煮沸鍋的功能。譯者采用兩個“向心沸騰的‘一’”,突顯出其原本的修辭意義和價值,使其完全轉移為英語模式。
3.4 中英翻譯的不同限制
然而,由于漢語系統是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而英語則是形合的語言,它們分屬于不同的語言系統,因而漢語中的修辭手法在英文翻譯中較難保持其功能的對等。如:漢語修辭手法中的基礎onhomophony有:Xiehou(歇后)、Cuozong(錯綜)、莫壯(摹狀)、shuangguan(雙關語)等,尤其是漢語經典詞的內涵更難翻譯。例如:在《茶經》二之具之中,頂模底床的翻譯就存在較大的難度:在較低的房間加熱,保持和控制文火,使茶葉保持干燥,并貯藏于樓上。在《茶經》五之煮章節中,“則其節若愧,愧如嬰兒之臂耳。”,可以翻譯為適當烘制餅茶的標準是要求餅茶的柔韌度像嬰兒的手臂(baby’s chubby)。在《茶經》煮茶技術之中,擬聲詞的修辭手法是一種較常采用的比喻茶的經典,然而難以達到同等的翻譯效果。
還有一些不容易被翻譯成英文版本的經典修辭。如:在《茶經》四之器之中,原文為:內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內,易其摩潘;沙濕于外,吸其炎焰。丁振在翻譯的時候,難以將漢語結構中的“內”和“土”、“外”和“沙”相重復,無法保持原文的價值,而只能放棄功能符合性原則,僅從接近的角度對其進行翻譯。
綜上所述,我們從語言學和文化的角度,對典籍《茶經》進行翻譯,并盡量保護原文語言與目標語言的一致性,然而,有些原文中的修辭格是可以翻譯的,而有些修辭格卻是需要加以適當調整和彌補的。本文探討了《茶經》古典文學作品修辭格的翻譯手段,并盡量達到功能對等的目的,同時我們也不應拘泥于某一種修辭格的運用模式,而要靈活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段,使中國茶典籍的翻譯更加原滋原味。
[1]叢玉珠.《茶經》中修辭手段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
[2]龍明慧.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 2015,02:98-106.
[3]王鈺,姜怡.《茶經》的美學價值及其在翻譯中的美學重構[J].外語教育研究,2014,03:51-55.
[4]李丹.茶文化翻譯中通感現象的有效翻譯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 2016,04:365-366.
[5]鄭鷹.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策略分析[J].福建茶葉, 2016,04:328-329.
[6]姜怡,姜欣.從《茶經》章節的翻譯談典籍英譯中的意形整合[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80-85.
[7]姜欣,吳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現象及其翻譯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152-155.
溫巧枝(1982-),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柴國喜(1980-),男,甘肅金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