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信陽師范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采茶戲在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中的價值及運用
楊健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采茶戲作為茶文化興起的產物,是一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地方小戲,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采茶戲流行于茶區,起源于民間小曲和燈彩,生成于明清之際,不僅題材和內容貼近生活,就連服裝道具、動作語言等也體現出鮮明的地方風土民情,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樂。采茶戲作為我國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戲劇藝術,不僅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同時也是培養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不僅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提高區域的文化品位,而且還有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應從加強采茶戲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推進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等方面入手,促進采茶戲在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中的運用。
采茶戲;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價值;運用
采茶戲作為一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地方小戲,以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因子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樂。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作為地方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中,既是實現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重要保障,也是傳承和創新采茶戲文化的重要途徑。
采茶戲作為茶文化興起的產物,主要流行于江西、湖北、廣東、福建、安徽等地區,是茶區人們在茶事勞作時吟唱的戲曲劇目。采茶戲起源于民間小曲和燈彩,演唱劇目多以茶事為內容,旋律優美、長短自由,是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小戲。[1]宋元以來,各地就有唱采茶的習俗,尤其是在元代已有以采茶為內容的歌唱形式,音樂風格多種多樣,而且還出現了采茶歌與其他曲牌聯套的演唱方式。采茶歌作為一種和樂歌唱的新型詩體在民間廣為流傳,但真正的采茶戲卻生發形成于明清之際。
江西采茶戲源于江西采茶歌和采茶燈。宋代以來,江西就是我國著名的產茶區,因而,也是采茶歌最為盛行的省份。清初,采茶歌遍及山野村舍,靡然風行,江西不僅形成了十五路各具特色的采茶歌,而且還出現了一種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聯唱形式,即采茶燈。[2]明代嘉靖年間,廣東各地就盛行唱采茶,廣東北部韶關地區盛行唱花燈,而廣東東部地區則盛行唱采茶、三角班,建國后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目逐漸融合形成了粵北采茶戲。安徽、湖北、湖南等省的采茶戲多形成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受江西贛南采茶戲影響,這些省份的采茶戲在歌舞表演形式的采茶歌、采茶燈基礎上加入豐富的故事情節和角色扮演,同時還融入地方文化特色,這不僅使單純的歌舞表演發展為地方小戲,而且還使各地的采茶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風格。
由此可見,源于民間小曲和燈彩的采茶戲雖然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直到清朝中期才正式生成。采茶戲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以日常生活為主要題材,雖然全國各地采茶戲形成時間有先有后,但彼此的橫向傳播交流,不僅加速了彼此的相互融合,而且還促進了這一劇種的成熟和發展。
采茶戲作為一種地方小戲,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音樂是文化中的主要部分之一,采茶戲作為我國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戲劇藝術,不僅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同時也是培養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3]高師音樂專業既是培養具有綜合性專業音樂人才的搖籃,也是傳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平臺。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不僅能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提升學校教育的內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又能豐富學校的課程結構,使學生更為系統地了解地域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自我意識、人文意識和多元文化理念。
2.1 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優秀文化
地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是高校創建特色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采茶戲經過數百年的歷史傳承和發展,不僅與地方風土民情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而且還是多種文化樣式的有機結合,體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個性魅力,是采茶地區優秀文化傳統的代表。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4]課程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有效的課程不僅要傳播優秀文化,更要重視優秀本土文化的傳播。采茶戲是經過選擇發展的地方文化,也是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取之不盡的源泉,將其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建立一種多元共生的結構,既有助于促使學生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又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地方優良文化傳統。
2.2 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有助于提高區域文化品位。
受各地區生活習慣、風俗民情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應選擇那些最能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資源。采茶戲源于日常生活,與各種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可以說,采茶戲是一種融合了戲曲和民俗活動的藝術,是江西、廣東、湖北等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但由于采茶戲起源于民間小曲,而且在發展過程中還融匯了諸多地方文化,在語言表達上大量使用俗語、歇后語和土語,外地人很難聽懂,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時,應準確定位,選擇最具人文特點和區域文化品位的作品,構建具有區域音樂特色的高師音樂專業課程結構,這既有利于豐富學校的課程結構,幫助學生認識區域文化存在的價值和不同區域文化的特點,形成文化歸屬感,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視野,形成尊重差異、容忍異己的態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區域文化品位。
2.3 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有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范圍內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種文化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5]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既有助于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又有助于推動采茶戲文化的傳播,這也是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的首要目標和內容。采茶戲在贛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熟悉當地的歷史文化,熟悉采茶戲文化中蘊含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又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未來服務家鄉的意識。采茶戲作為一種地方劇種,產生于勞動人民的勞動實踐中,表現出濃厚的農耕文化、方言文化和民俗文化,將其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構建適宜的校本課程,能使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促進教師進行綜合性教學,增強學生對戲劇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我國現行的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設置多以西方音樂為主體,側重音樂技能技巧培養,使得音樂技能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當地文化生活實際嚴重脫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音樂,課程結構單一,許多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域傳統音樂文化被淡忘。音樂教育課程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合理有效的課程建設是承載和傳播地域文化、提高學生綜合性素養、培養多元文化意識音樂人才的前提。
3.1 加強采茶戲課程資源開發意識
采茶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是構成我國優良傳統的重要基石,但由于對課程資源了解不足、教學任務繁重以及開發能力有限,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師缺乏現代課程理念,對課程資源缺乏足夠的認識,過分局限于教材,致使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課程被排除在課程教學之外。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高師音樂專業教師不僅要關注“如何教”,更要關注“教什么”,要具有強烈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這是開發利用采茶戲課程資源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主動將其納入教學的基礎。[6]因此,應加強高師音樂專業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使其以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身份審視采茶戲課程資源,將其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傳承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
3.2 推進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即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的總體規劃,地方規劃符合實際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學校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學生聯系社會實際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也被要求納入地方課程體系中。校本課程是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7]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為采茶戲在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中的運用提供了增設采茶戲音樂史課程、增設采茶戲音樂作品賞析課程、增設采茶戲演唱技巧課程、加強與地方采茶戲劇團合作關系等多樣化課程設置方式。采茶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傳統文化樣式,歷史悠久,因此,在地方課程建設中應進行課程有效資源搭建,增設采茶戲音樂史課程,如《采茶戲的起源與發展》、《采茶戲的音樂與曲目》、《采茶戲與風土民情》等,使學生充分了解采茶戲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樹立尊重傳統文化的觀念;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引入采茶戲還應增設賞析課程,使學生在零距離接觸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采茶戲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采茶戲形式多樣、風格多變,為促進采茶戲在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中的運用,學校應增設采茶戲演唱技巧課程,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演唱水平以及作品的風格,幫助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作品表現方法和情感處理的基礎上,快速提高演唱技巧;采茶戲產生于民間、流行于民間,而地方劇團則是民間藝人、地方藝術專家聚集的寶地,高師音樂院校加強與地方劇團的合作,不僅能開發出適應地方文化水平的采茶戲課程體系,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參與劇團活動中體會到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
將采茶戲納入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提高區域文化品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還能為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促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師音樂專業課程建設。
[1]李亞群.從傳統劇目看撫州采茶戲與其他地方戲的關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63.
[2]沈亞丹.中國音樂生成過程與音樂主體的感知方式[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0-93.
[3]王婷.黃梅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0-92.
[4]寶日樂.地方課程——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載體[J].民族教育研究,2006(7):26.
[5]史一豐.基于“徽文化”的高校本土音樂課程建設探究——一黃山學院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8):81-84.
[6]宋沛,趙艷.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特征及在中小學地方課程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及作用[J].大舞臺,2012(10):209-210.
[7]徐蔓.以地域文化為載體推進高師音樂教育課程建設[J].藝術百家,2009(3):203-204.
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標準體系建設研究”(編號:2015-jsjyzd-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楊 健(1961-),男,河南信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