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芳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現代茶文化現象與高校思政結合路徑探討
陳艾芳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對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教育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茶文化經歷了歷史的錘煉和時代的洗禮,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現代茶文化發展氛圍。因此為加強對現代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可作為現當代中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途徑之一,進而將現代茶文化現象與高校思政結合的路徑探討作為一個重要課堂。本文從現代茶文化現象的內涵出發,根據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做出茶文化現象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具體分析。
茶文化現象;高校思政;結合路徑;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主旋律。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普及發展,網絡文化良莠不齊,當代大學生能夠接觸到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思想,因此這就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和諧、統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除了專業知識之外,當代大學生需要更高的思想文化境界以及就業職業素養,所以積極推動現代茶文化與高校思政結合路徑的研究成為了目前能夠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葉、茶具、茶藝等多種茶文化表現形式之下,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主要是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蘊。茶文化已經成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茶文化在保留了傳統文化氣息的同時,增添了更多的現代文化形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茶文化現象。首先除卻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物質文化之外,其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等待發掘。中華傳統文化講究德行合一,因此任何物質文化的背后一定會有思想精神的支撐,被賦予強烈的人文色彩,因此茶也有茶德。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志士都對茶文化做出了深刻的解讀。如劉貞亮就曾提出了茶的“十德”,講求飲茶、修身,繼而養性。時代在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茶文化的發展變化。當代著名茶學家莊晚芳就曾指出:中國茶德有四。一曰廉儉育德,二曰美真康樂,三曰和誠處世,四曰敬愛為人。這就是歷史發展對于茶文化的提煉與總結,賦予了傳統茶文化一種現代感,但是都體現出了炎黃子孫應該具備的溫厚善良,波瀾不驚的處世之道。
人類實踐創造文化,而文化也同樣能夠反作用于人類社會。至今仍有部分人認為飲茶品茗屬于高雅的社會活動,不屬于大眾文化之中。然而現如今,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指導人們進行高雅生活,創造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文化之一。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現代茶文化的發展與進步,達到思想境界的提升與自身素質的提高。既然現代茶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積極先進的文化現象,就更應該努力尋求現代茶文化的發展弘揚途徑,加大現代茶文化的文化影響力,為當代大學生創造出一個更好的思政學習氛圍。因此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已經開始成為推動現代茶文化發展進步的重要依托形式之一,而對于二者的融合,更多的需要體現在教育文化方式以及內涵的探討之上。追求互利互贏的雙贏局面。將思政教育融于一杯茗茶的香氣之中,以文化推動文化,以文化發展文化。
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部分高校仍未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傳統教學目的強調提高學生科學文化水平,導致了學生在思政學習方面出現了明顯的不足。這種不良風氣的蔓延很可能導致當代大學生出現思想偏差問題,影響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雖然至今我國相關教育部門已經下令進行教學重點整改,但是“重文輕理”、“重知識教育、輕素質管理”等不合理現象仍然大量存在。這不僅對高校學生全面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更有可能導致整個社會思想文化局面的顛覆。因此,加強高校文化思政教育需要得到更多與之有關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當今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社會上未能形成良好的思政文化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更多的是接觸到現代多媒體文化形式,雖然這能夠有效拓寬大學生視野,但同時也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挑戰。目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速的經濟發展,反而忽視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內涵。除了文化本身得不到良好的傳承與保護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得不到保障,很難受到優秀文化的良好熏陶,無法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這從本質上就違背了高校教育的最終目標。
相比于傳統高校學生而言,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更為廣闊,能夠接觸到來自于不同文化環境下的思想文化。大學生對于文化的接受程度不高,能夠輕易地接納不同形式的文化精神。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各大高校加強思政教育的力度,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及時糾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思想偏差。我國當代大學生大多呈現出過度追求自由個性等極端化西方文化的趨勢。因此,積極結合中國現當代優秀茶文化現象,協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風貌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目前而言,我國已經開始加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管理與控制,將“政治理論考察”納入研究生考試范圍內,希望引起各高校師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但是,仍然有部分高校并未將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思政教師仍然著重于對專業知識的傳達,忽視了思政教育凈化思想的真正目的。因此就導致了大部分大學生對于思政課堂的學習僅停留于應付考試的層面之上,不能深入到思想境界之上來。這既不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目的,更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當代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就業,而這也恰恰是高校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當今高校思政教育應該積極聯系社會實際情況,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相結合,真正將已經開始呈現出邊緣化趨勢的思政教育拉回正規。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代表之一,現代茶文化本身就具備了大量的思政教育功能。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大學生都具有能夠協助他們更好接受專業對口工作的專業知識水平,然而相比于傳統大學生而言,過于鮮明的個性特征已經逐漸開始成為適應工作環境的重要阻礙之一。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帶來的是過于浮躁的思想文化環境,不利于高校學生盡快地進入理性思考工作環境之中。而茶文化強調的正是平心靜氣,沉著冷靜的理性思維,加強現代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將更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著重于內心的平靜,更快地成長為成熟的職場人,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環境。
除專業素養之外,衡量一個優秀大學生的標準還在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人生涵養。一舉一動皆是一個人的涵養表現,就目前看來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并沒有將提升大學生涵養提升落到實處。反之,飲茶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更多的在于教育人們從平凡普通的生活瑣事中尋求高尚的藝術。因此,加強對茶文化的利用與學習,更能協助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內在的優秀品質。這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不僅是一種思想文化境界上的提升,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形成更為強大的職業競爭力,使他們能夠更快地在專業素養與個人素質方面贏得社會的認可。
浮躁的社會環境以及碎片化的文化傳播形式,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提升而言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而茶文化的積極作用之一在于其強調了個人技藝的鍛煉以及耐心的培養。茶的清香源于沸水的浸泡,時間不能過短,亦不能過長,這對于品茗之人是一種耐心的磨礪,而對于泡茶之人亦是如此。這種茶文化中的隱形思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發揮正確的指導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引入創新因素,而現代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不謀而合,因此應該主動推動現代茶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而在實際融合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則。首先茶文化本身就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邏輯性,不能夠完全貼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茶文化融合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其邏輯性的考慮以提升融合路徑的順利度。其次不能夠本末倒置,打破原有的思政教育模式,應該主動尋求兩者的共通之處,以加大文化與教育的切合程度。最后還應該積極尋求創新發展手法,形成既符合茶文化實際內涵又符合思政教育目的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
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我們應該主動加大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茶文化知識培訓,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首先對思政教師而言,我們需要積極加強自身的茶文化知識水平提升,尋求其與思政課堂教學、大學生職業素質培訓等多方面的共通之處,在前期備課、資料查詢等教學的不同階段中都能夠積極將茶文化與思政教學有效融合起來,從而豐富思政課堂的文化內涵,達到教育目的。而對于各高校而言更應該積極組織對思政教師的茶文化培訓活動,開辦相應的學術教研活動或文化交流活動,以推動思政教師以及文化學者間的良好溝通。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思政課堂氛圍,積極推動校園思政風貌建設。
興趣源于了解,積極增加高校學生對現代茶文化的了解更有助于高校茶文化思政教育方式的進入。茶文化思政教育屬于一種新型的思政教育手法,其先進性、趣味性以及科學性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教育潮流。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生對現代茶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促進大學生對新興教育手法的認知。各高??煞e極開辦大學生現代茶文化講壇、加大茶文化的影響范圍,同時積極開辦茶藝社、舉辦茶園文化節等宣揚茶文化繼承發展的興趣活動來吸引大學生對茶文化的關注。還可以將茶文化學習納入到選修課程之中,增設現代茶文化選修課以加大課堂的影響效應,全面提升大學生對于現代茶文化的了解,開發大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熱情。
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教育目的除提升大學生思想文化素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增強大學生職業競爭軟實力。與傳統思政教育不同,茶文化思政教育應該積極發揮出思想政治的渲染引導作用,使當代大學生真正形成“飲茶、修身、養性”的積極思維。而相關思政教師也可以通過茶文化的思維引導方式,做出茶文化思政教學專題教學策劃,以保障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文化的學習形成系統性、專業性,以引起大學生足夠的重視,真正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境界,形成強有力的職業競爭實力。
傳統高校思政教育過于強調表面形式的建設,忽視了教育本身的意義所在。因此為加強茶文化自身的文化影響力,形成積極有效的茶文化思政教育模式,就需要我們積極建立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思政教育教學評價機制,保障文化與教育融合后期的作用被真正發揮出來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推動現代茶文化現象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繼承發揚形式,更是對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形式的創新與發展,有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生素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終建成。
[1]吳謝玲.微博文化及其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0):56-57.
[2]汪濤.茶文化進高校思政課堂的思考與探索[J].福建茶葉,2016(6):236-237.
[3]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1):96-97.
[4]彭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相融合探討[J].統計與管理,2015(2):72-73.
南京林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課題(項目編號:163060621)。
陳艾芳(1982-),女,浙江浦江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