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麗
(九江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九江 332000)
英語專業教學中人文內涵的培養研究
——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中的英語人文素質教學策略分析
熊 麗
(九江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九江 332000)
在當今時代以優秀的人文文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中國是茶葉之鄉,更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通過經濟貿易,茶葉傳入西方國家,并對其社會風俗、文化內容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西方茶文化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社會風俗。對中西方茶文化的研究也是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流的重點。隨著人文主義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入,如何在中西方茶文化的對比中提高英語教學的人文素質已經成為學校、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本文從中西方茶文化對比出發,結合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英語人文素質教學策略。
中西方茶文化;人文素養;英語專業教學;策略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都堅持以工具論為導向,將英語教學視為語言基礎知識傳授的工具,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及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探索培養大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渠道及提高英語教學的時效性也就尤為迫切。英語專業不僅僅是學英語的專業,而是應通過英語來學習文化和人文社會科學。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中國逐漸形成了思想深厚、內容豐富的茶文化,它經過歲月的淘洗,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章,并在當今的跨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茶文化雖然起源于中國,但是在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之后,逐漸與西方文化相融合,并發展成為獨立的,別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歐洲范圍內,英國的茶文化可謂最為完善,而下午茶則是英國茶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甚至英國諺語中也有“鐘敲四下,一切為下午茶停下”的描述,由此可見,西方茶文化對社會風俗習慣產生的深刻影響。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人文主義的逐漸滲透,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希望在英語教學中能夠以中西方茶文化的對比為切入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基于此,重視并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系則成了英語教學的重點。
我國是茶葉之鄉,更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國關于茶葉的記載最早可以追述到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在“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中,就對茶葉的藥用功能進行了描述,而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也曾提及:“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陸羽的推動下,茶文化在唐代開始盛行,并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系統,甚至元代的雜劇和明朝的詩句中都曾將“茶”作為“早起開門七件事”中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來。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在于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即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我們能從茶道、茶禮中體會以禮待人的高雅,也能從淡淡茶香中品味出道法自然的規律,更能從起伏變化中感受到精神的超脫,而正是品茶人根據自己的人生體會賦予茶文化不同的內容,才推動著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并不斷豐富。
在中國茶葉沿著商貿道路進入歐洲之后,飲茶則逐漸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的一種時尚,而這種時尚在伴隨著歐洲的殖民統治,逐漸滲透到美國等地。雖然同時在飲茶這一活動中發展出來的文化內容,但是西方國家在接受中國茶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根據本國的風俗習慣和飲食偏好進行改革,逐漸在本土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而這也充分體現了茶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已經成為教學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利用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來實現人文教育的滲透,首先順應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人文教育的滲透在是潛移默化的,目前并沒有一個專門的專業來明確地、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茶文化就是傳統文化中最形象具體的體現,在英語教學中以此為切入點,找到跨文化交流的線索,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人文體驗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有利于推動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英語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教學的主要任務為了提高學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能力,而以茶文化為切入口,讓學生從西方茶文化逐漸延伸到西方文化的整體途徑,這對于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跨越文化交流障礙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茶文化研究在推動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由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限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對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內涵缺乏系統的詮釋,更多的教師只是從文化的表面現象出發,做出文化對比,而對于隱藏在茶文化背后的深刻的社會現象缺乏引導,從而影響了人文教育的質量;茶文化教育缺乏體系,許多教師僅僅將其作為一個簡單的教學案例,缺乏系統的課程規劃,低估了其教學價值等等。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推動著學校、教師應該切實從中西方茶文化分析的角度,對英語人文素質教學做出調整,以提高教學質量。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載體,是構建課程體系的關鍵。在茶文化英語人文素質教學中,學校、教師應該重視教材的作用,將茶文化切實作為一項重要的課程資源,并對相關教材做出精心篩選。在挑選教材的過程中,學校、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層次性,根據不同年級以及英語基礎確定教材的階段性,以保證教材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其次,重視教材的人文性,從茶文化的角度出發,檢查教材中對中西方文化對比內容,并結合英語教學實際評價教材質量;最后,重視教材中關于茶文化的介紹,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接受系統的中西方茶文化對比教育,以有效提高其人文素質。
茶文化在人文教育中的滲透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學生更多的是通過主觀體驗進行感受,而難以從具體形象上進行直接獲取,這樣就增加了文化對比教學的難度。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教育領域的背景下,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育教學手段的創新,一方面利用課件、電子白板等多樣化功能實現對中西方茶文化的系統對比,讓學生在系統的內容呈現中對文化交流、人文教育有一個初步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對茶文化影像資料的插入,例如通過播放《采茶女》、《茶館》、《春秋茶室》、《綠茶》等中西方優秀影片,讓學生綜合調動多重感官理解茶文化,并文化熏陶中提高人文素養。
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其自身的英語人文素質,以及對中西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都會對學生的英語人文素質教育產生直接影響。在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英語人文素質,就應該以身作則,對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進行優化,例如教師應該深入對中西方茶文化的研究,并從英語教學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化講解,以啟發學生思維;重視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在中西方茶文化對比教學中,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優化課堂環節,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總之,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彼此交流和信息傳遞,還具有豐富的人文特性。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國際知識的傳播,實現語言習得和文化汲取,還需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綜合人文內涵。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而通過中西方茶文化對比實現對教學效果的改善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分析,切實從人文教育的角度深化教育教學內涵,為學生呈現出更加新穎、更加實用的英語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應該注重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的契合度,避免生搬硬套,只有保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自然、真實才能夠實現人文素質的有效滲透。
[1]肖丹.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中的英語人文素質教學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11:367-368.
[2]余蓮君.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福建茶葉,2017,02:218-219.
[3]蓋穎穎.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中的外語教師團隊建設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7,03:359-360.
課題名稱:英語專業教學中人文內涵的培養研究,項目編號:13WX313
熊 麗(1981-),女,湖南道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