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維
(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上海 201800)
論茶文化的繼承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融合
孫 維
(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上海 201800)
中國茶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薪火傳承,而研究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更有著特殊的社會責任。將茶文化的傳承與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相結合便是發展茶文化的重要嘗試。二者的結合中應該堅持實事求是、增強互動性和樹立創新意識的原則。不僅要開設茶文化興趣研究、還應該增強研究生的知識容量和文化深度,并強化思政課堂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將茶文化的繼承與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實現更好的融合。二者的結合不僅發展了思政課堂,同時也使得更多的研究生了解了茶文化,進而將中國茶文化實現傳承。
茶文化;研究生;思政教育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傳承和發展。研究生教育作為中國最高程度的教育在傳承優秀文化和發展中華文明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隨著研究生閱歷的增加和思想的開放,其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具有特殊意義。但是,正因為研究生已經有了強大的文化修養和信息辨別能力,所以單純地宣傳馬列主義經典已經不能真正滿足思政教育的實際需求。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亟待更新和改變,將中國茶文化引入其中便是創新之舉。盡管中國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有了四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如果要保持茶文化的與時俱進,便需要當代人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將茶文化的繼承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相結合,便是創新的做法。它不但有利于中國茶文化的文化繼承,同時也為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嶄新的策略,因此對二者的影響巨大。
中國的茶文化早已經擺脫了物質層面,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內涵。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相結合,生發出了氣韻廣闊的文化內涵。在兩晉期間,茶文化開始有了崇尚節儉的文化追求,因此成為勤儉、廉潔的代表。這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也有極大幫助。茶文化自身所具備的廉潔和勤儉,能夠引起研究生思想的極大共鳴。“人的本質……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當代研究生的教育絕不是照本宣科的傳播愛國主義,而是針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回應。人作為集體動物和社會動物,其禮義廉恥應該成為研究生安身立命之本,也應該成為學生思政課堂教育的教學目標。所以茶文化自身體現出的崇尚節儉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其次,茶文化綿延千年,早已成為各種文化傳統的集合,所以茶文化的傳承其實是在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茶文化。將茶文化引入研究生的思政教育課堂,會呈現出既新鮮又熟悉的感覺。新鮮是因為茶文化之于研究生過于陌生,但同時卻又十分熟悉,熟悉是在于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合,是炎黃子孫集體無意識的體現。所以在對茶文化進行傳播發展中會春風化雨般地將愛國主義融入其中,便使研究生在對茶文化的傳承中樹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飽滿的愛國主義熱情。最后,研究生屬于中國教育的精英力量,有著強大的科研能力和文化素養。所以將研究生的思政教育與茶文化相結合,便可以將中國茶文化往深處研究。不但研究茶文化的內涵,還能夠開拓茶文化更多的可能。
盡管研究生思政課堂融入中國茶文化,實現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二者大有裨益。然而,由于二者的融合屬于創新之舉和開拓策略,因此需要堅持特定的原則,才能將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落到實處,也才能使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真正實現更新和改變。
對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一定不能刻板無聊,應該與實際相結合。例如將茶文化引入研究生課堂,可以是觀看精彩的茶藝表演視頻,也可以是聆聽一首美妙的地方茶曲。因為這些生動的形式能誘導出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同時,一定要兼顧文化高度。由于研究生的整體文化素養較高,所以應該區別開與高職高專的宣傳策略。將茶文化的歷史底蘊向深處挖掘,從而激發研究生對茶文化的研究欲望,進而完成對茶文化的傳承。
以往的思政課堂總是過于拘謹,因此引起大部分研究生的厭惡和反感。所以在將中國茶文化與研究生思政課堂相融合時,應該注重對傳播方式的研究。不僅要有常規的課堂式引入,也應該有茶藝表演等內容,同時還應該將沖茶泡茶的技藝帶入課堂。這些不同層面的思政教育,能夠轉換過去陳舊的授課方式,啟發研究生的聽課興趣,進而將文化傳承進行下去。由于中國茶文化有著現實依托,所以中國茶文化旅游也便日漸盛行。因此在對研究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可以適時地進行野外活動,觀賞中國茶產區的自然風光,從而增強其對中華民族山川大河的喜愛。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激發愛國主義,讓研究生領略茶產區的秀麗風景便可以傳承茶文化的精髓,進而達到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標。
“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實踐是高校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研究生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也是高水平大學高層次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大特色。”[2]因此,中國研究生有著極強的科研能力,這不僅是學校實力的體現,更是創新力的證明。所以在將中國茶文化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相結合上,應該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盡管二者的融合屬于嘗試和探索,但只要樹立創新意識,便可以將中國茶文化的傳承進行到底,便會對研究生的思政課堂類型進行推陳出新。所以唯有創新力才是屬于研究生教育的精髓,不論是傳播茶文化,還是進行科研研究,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茶文化在創新中得到傳播和發展,進而擁有了廣闊的文化內涵。茶文化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結合,還是新鮮的嘗試和探索,需要周密的安排和精心的部署,只有將二者的結合深化到實踐中才能真正將二者的效應發揮到最大。
研究生的思政課堂應該增加對茶文化的興趣研究,但“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化學成分、藥學理論、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把茶葉學加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3]茶文化的化學公式和藥用價值是專門科研人員的工作范疇,對于普通研究生來講,更多的是研究茶文化的某一方面,考察它對社會的影響。茶文化盡管在學科分類上有所從屬,但是它門檻不高,對于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都可以駕馭。在思政教育的途中,穿插對茶文化的興趣研究,便可以讓研究生在感同身受中獲得對茶文化的文化認同。在這種認同中,研究生的思想政治修養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研究生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引導其具有愛國主義情結,更重要的是樹立崇高的思想和政治觀念。從思想上來看,對于茶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不應該是作為強制性的課堂內容進行講解,而應該成為他們內化的思想意識,主動去進行了解和學習。當研究生對于茶文化的接受處于主動,文化的傳承才更有意義,也才會更成功。從政治觀念上看,中國茶文化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結晶,因此屬于典型的民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的茶文化,便可以使研究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進而激發民族自豪感。隨著中國夢的深入發展和“文化自信”的堅實推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日益來臨,中國的傳統文化便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茶文化的傳承提到政治高度,便可以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實處。其實,不管是對研究生思想和政治素養的培養,都是基于研究生知識廣度的內在要求。研究生的教育不論是從知識高度和知識深度,都應該與大學本科生拉開距離,應該樹立大知識觀。所以學校開設茶文化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課程時,研究生應該廣泛涉獵,將茶文化的外圍知識盡攬囊中,將茶文化的傳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入口,逐步深入地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只有研究生以嚴要求、高標準進行研究生課程學習,我國的教育與文化才能更有希望,而中國的希望才是思政教育最核心的內涵。
在對研究生的課程進行設計時,除了關注思想政治課程的主流性,還應該增加課程中的文化內涵。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漫長歷史的發展中占據著特殊地位。所以將茶文化與研究生思政課堂相結合,便產生了意蘊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本身便是一種教育,將底蘊豐厚的茶文化融入到研究生課程,不僅增加了思政課堂的容量和深度,同時也實現了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這是研究生思政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又一嘗試。尊重知識,尊重文化,才能使研究生屬于正確的德育觀,屬于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實現真正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
文化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形式,而應該是一代代人的薪火傳承。將茶文化傳承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相結合正是基于文化傳承的重要嘗試。這種嘗試不僅使中國茶文化實現在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同時也改變了研究生一成不變的思政課堂教學。將中國茶文化引入思政課堂教育,既增加了思政教學的授課方式,同時也解放了思政教學的教學觀念。思政教學的單調乏味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僅不能激勵研究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還可能起到逆反作用。由于研究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急劇增強,所以更應該尋求適合研究生年齡階段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切實地影響到研究生,從而將思政教育推行下去。由于中國茶文化的廣闊內涵,在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相融合之中,不但發展了思政課堂,同時也使得更多的研究生了解了茶文化,進而實現中國茶文化的傳承。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2]劉莎.論大學校園學術文化建設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0):57.
[3]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12.
孫 維(1979-),女,甘肅蘭州人,博士在讀,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