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試論傳統茶文化在我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體現
劉冬梅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本文首先就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主要理論維度進行簡要說明,接著就傳統茶文化對于古典音樂作品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傳統茶文化在我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體現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對我國茶文化和古典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傳播起到一定幫助。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主要理論維度在于精神層面上講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的理念滲透;行為實踐層面上講究仁禮重和的交際秩序;物質器物層面上講究藝術和美感的靈動體現。傳統茶文化對于古典音樂作品的重要意義主要包括三點:茶文化為古典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創作資源;茶文化為古典音樂的社會化提供了重要的平臺;茶文化為古典音樂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協同機遇。傳統茶文化在我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體現在于:審美立場的一致;古典音樂歌詞中的茶文化;意境的通融協作。
傳統茶文化;古典音樂作品;藝術融合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被放到了一個更加顯著的重要位置。基于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一種視角,從我國傳統文化(比如茶文化)入手,開展中華文化的“協同創新”和“集合創新”、“融合發展”是一種重要的發展視角。傳統的茶文化體系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深刻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在“和諧生則萬物生”的儒家思想指導下,茶文化從一種理念延伸到人的生活實踐中去和社會交往中去,并且在一系列衍生的茶文化類型(比如說茶道、茶戲、茶曲、茶歌等)中得到了鞏固。在我國文化自信的范疇中,茶文化和古典音樂都屬于高等的雅文化類型,古人講的“琴棋書畫詩酒茶”七大雅事就將兩者作為一種高級的享受。在新形勢下,基于協同創新和文化融合、互文性原則的要求,加強對傳統茶文化和古典音樂作品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茶文化和古典音樂共同作為一種交際符號代表著中華文化軟實力。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的故鄉,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系統的茶文化理論體系的國家。在我國傳統社會中,無論是從“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個開門七件事來講還是從“琴棋書畫詩酒茶”七大雅事來講,茶文化都是一種典型的生活化、參與化、大眾化、全民化的行為實踐。盡管在內在的文化層次上茶文化存在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這樣幾點來把握其理論維度:
2.1 精神層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的理念滲透
中國的茶文化在形而上的層面上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的理念精華,并且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思想,呈現出一種包容性、開放性、內斂性的文化特點。自漢朝確立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包括茶文化在內的文化體系被確立為儒家思想指導的文化體系,因此,茶文化就繼承了儒家思想的本質核心內容。例如“中庸”、“仁義禮智信”這些內容就構成了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道講究的“火候恰當”、“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等理念實際上就是一種廣義均衡、中庸和諧的理念。又如,道家思想在思考天、人、地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時,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之間應當呈現出一種和諧、自然、統一的關系,而不是制造對立。這一點體現在茶文化上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尊禮”之道。
2.2 行為實踐層面:仁禮重和的交際秩序
當儒家思想的和諧理念深刻地嵌入到人們的世俗交往秩序中之后,最為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茶禮”的形成。例如,早在南北朝時期,茶禮就作為一種祭祀禮儀秩序而存在,彰顯出茶文化對于世俗交際秩序的重要影響。唐朝陸羽《茶經》著作以后,茶禮更是進入到了百姓的尋常生活當中,“客來敬茶”、“以茶代酒”等禮儀形式的東西被更加深入地確立起來,成為人們表達友誼之情、君子之情、仁義之情的一種秩序。
2.3 物質器物層面:藝術和美感的靈動體現
在古代社會茶文化既是一種高雅的士大夫階層的藝術體現,又是一種尋常百姓人家追求生活美感的自覺體現。以茶具為例,在材質上無論是金銀器茶具,還是竹制器具、紫砂器具、陶器、瓷器等,都不是簡單的一種飲茶工具,而是濃縮了人們在對待生活理念和人生哲學的一種審美實踐。茶具無論是從外在的造型來看還是從顏色來看,抑或是功能來看,都是追求藝術美和實用美相統一的自覺產物。
上文述及我國傳統的茶文化是一種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心理需要、交往需要、精神信仰需要的一種復合型文化體系;相比較之下,古典音樂作品則是一種主要用于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藝術形式。古人在飲茶時大多喜歡用茶藝、茶曲或者與之相關的古典音樂作為伴奏,將古典音樂作為一種背景烘托或者作為一種必要的茶道元素來看待。千百年來,我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或多或少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3.1 茶文化為古典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創作資源
廣義上的茶文化涵蓋了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品鑒、茶藝、茶道等內容,是一個涵蓋了生活諸領域的一種復雜文化體系,借助于生活的細節展現著自身的價值光輝。古典音樂作為一種樸素的藝術形式,遵循著“藝術源于生活”的基本藝術規律,從茶文化生活中吸取了寶貴的創作資源。在我國傳統的古典音樂范疇里面,直接或間接與茶文化有關的作品可謂層出不窮,較為知名的比如有《采茶舞曲》、《茉莉花》、《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采茶曲》等,這些寶貴的傳統音樂藝術都直接或間接地從茶文化的審美意境中吸收了創作靈感。
3.2 茶文化為古典音樂的社會化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在古代農耕社會,音樂存在著兩種主要流派,一是士大夫階層掌握的高雅音樂,其社會影響范圍有限,主要是集中于上流社會;二是底層勞動者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的音樂,比較典型的如民歌《川江號子》、《康定情歌》等,主要是集中于社會底層人們口口相傳。茶文化作為一種不分階層的全民享受型的文化類型,在各種茶館、酒肆、驛站、集市等人們聚集的區域為古典音樂的社會化、普及化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因為我國古代人們在享受茶水這種物質消耗品時,也往往借助于各種音樂開展精神享受、生活哲思或者人生修行、娛樂助興等,在社會傳媒落后的年代這就為各種古典音樂的社會化普及奠定了一種重要的基礎。
3.3 茶文化為古典音樂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協同機遇
在國際市場上,用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來看,我國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要遠遠超過傳統音樂的國際影響力,或者說茶文化的軟實力要遠遠強于我國古典音樂的軟實力。然而在當代,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走向深入,茶文化和古典音樂都面臨著一定的“現代化”任務,也就是面臨著如何將傳統的文化體系有機地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化等結合起來的問題。我們看到當前茶文化已經充分地借助于各種傳媒、社交場所、交易體系等與現代化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取得了現代化的成功,這一點為古典音樂的“現代化”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協同機遇。
傳統茶文化與我國古典音樂作品相互交際、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互創新,是一種典型的伴生文化形態。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對茶文化在古典音樂作品中的表現進行分析:
4.1 審美立場的一致
追溯兩者的文化源頭,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古典音樂藝術文化都貫徹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內涵,在審美立場上呈現出明顯的趨同性,比如兩者都提倡天人合一的主體和諧審美立場、均衡對稱的和諧審美觀念、守中趨和的審美方法等。在這一點上,我國古典音樂比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無論是贊揚生命主體意識還是贊揚客觀的景色,在審美上都是因循著一種古典和諧的立場。
4.2 古典音樂歌詞中的茶文化
就茶文化音樂而言,大體上可以分為茶曲和茶歌兩種類型,前者只有曲調而無歌詞;后者則曲詞并重。茶文化對于古典音樂的滲透和影響最為直觀的方面之一就是體現在歌詞方面,比如說浙江民樂《采茶舞曲》歌詞全文無論是中心主旨還是唱詞本身,都包含著豐富的茶文化內容,例如“采茶采得心花放,插秧插得勻又快呀,采得茶來滿山香,你追我趕不怕累呀,敢與老天爭春光,哎呀爭呀么爭春光,左采茶來右采茶,雙手兩面一齊下,一手先來一手后,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就將浙江地區青年男女采茶的場景進行了直觀的表現,可以激發聽眾對該地區采茶情景的想象。
4.3 意境的通融協作
茶文化既是一種世俗文化,又是一種修行文化,在這方面禪宗思想、道家思想存在著較大的共性,認為通過茶道實現一種自我修行、人際修行是一種拓展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因此,茶道講究意境的營造和發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古典音樂的意境多半是通過茶文化來營造和塑造的。比如說,古典音樂的演奏與茶道的結合就是一種意境的通融協作的產物,根據古人的理念,喝不同的茶葉適合聽不同曲調的音樂,可以達到不同的養生目的。例如,“宮商角徵羽”五音俱全適合喝黑茶;徵羽二音適合喝紅茶等。
[1]柯慧俐,通過中日茶文化的對比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J].文學界,2009(2):211.
[2]徐曉村,王偉.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飲茶在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9-42.
[3]何鑫.論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6(1):250-251.
[4]徐敦廣.現代性、審美現代性與藝術審美主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0-111.
[5]黃東陽.流淌在客鄉的音樂記憶——客家采茶戲曲牌《喂是喂》的音樂形態研究[J].文藝評論,2015(3):145-146.
劉冬梅(1969-),女,河北安國人,大學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