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清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政浙江時曾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五中全會先后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注重生態建設、堅持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本文旨在通過對“兩山”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分析和成功的實踐,揭示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兩山”理論 生態建設 綠色發展 湖州模式 池州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43-01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期間,對安徽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即“一大目標”和“五大任務”。5月19日,省委書記王學軍在池州調研指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時強調,池州要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和省委要求,確立新的目標,調動各方力量,打出特色品牌,努力把池州建設成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的排頭兵。為早日實現中央和省委對池州發展的目標要求,深入學習“兩山”理論并用之引領池州的綠色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兩山”理論的提出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安吉考察時指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評論:“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回答學生問題時,習近平指出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二、“兩山”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有的地方采取掠奪式的發展方式,不考慮環境承受能力,唯GDP論英雄,導致資源利用率低下,造成一些難以恢復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問題比較突出。另外,大氣污染也十分嚴重,近些年,包括首都北京在內,多地持續遭遇霧霾襲擊,PM2.5嚴重超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三、“兩山”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
“兩山”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馬克思主義強調要正確處理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人在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這些論述都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2015年11月,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兩山”理論深刻體現了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來看,怎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一些地方政府最先實行的是“先增長后治污”模式,發展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結果造成環境的巨大破壞,這種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后來,有的地方政府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重保護,輕發展,雖然環境好了,但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人民群眾也不滿意。這兩種做法實際上都割裂了可持續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顯然是錯誤的。習近平在主政浙江時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則是辯證地看待“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關系,透徹地指出了如何妥善地處理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只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遵循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就能形成良性循環。
四、“兩山”理論的完美實踐——湖州模式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湖州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首次提出地和實踐地,近期越來越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人們紛紛到湖州參觀考察,期望能復制“湖州模式”。那么,湖州的發展歷程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示呢?
一是制定了生態立市戰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國范圍內興起了發展鄉鎮企業的熱潮,位于中國經濟發展長三角中心區域,湖州也不例外卷入其中,很快就出現了水污染等生態問題。湖州市委、市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生態市創建工作。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后,這一進程大大加快。二是制度設計創新。湖州率先在全國實施綠色GDP考核,GDP分值2分,生態環境分值有6分。還建立了水源地保護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補償以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等制度。同時,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做到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三是下大氣力進行污染整治。將太湖65公里湖岸線涉污企業全部關閉,僅長興縣蓄電池生產企業就從初期的175家整治到現在的61家。2014 年,開展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內容的“五水共治”。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消滅劣Ⅴ類水質斷面。四是注重生態系統修復。十二五期間,湖州圍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共完成造林更新24.46萬畝,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五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湖州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支持下,目前,湖州鄉村旅游已形成了“四大模式”(以美麗鄉村帶動的“生態+文化”模式、以洋家樂帶動的“洋式+中式”模式、以旅游景區帶動的“景區+農家”模式、以休閑農莊帶動的“農莊+游購”模式)和“鄉村十景”(十大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發展大格局。
五、用“兩山”理論引領池州綠色發展
池州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具備綠色發展的先決條件,并且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池州市委、市政府都始終堅持“保護好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建設、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來對待,努力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當然,與發達地區相比,池州還有不小的差距,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就要以“兩山”理論為指導,多多學習湖州的先進經驗,堅持綠色發展。
1.堅持發展綠色工業。在人們的觀念當中,發展工業即意味著污染,其實不然。一切工業污染都是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利用不當或利用不足所導致。當前,池州在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范園區建設的同時,要扎實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目標任務,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服務等產業。對已有的工業企業,在生產的同時,必須安裝并使用環保設備,實現達標排放,相關環保等職能部門必須盡到監管職責。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要按照池州市委書記趙馨群的指示做:“我們將大力發展低碳工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支持建設綠色企業,凡是對環境有影響、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我們一律不要。”將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的“兩高一資”項目拒之門外,確保池州永遠保有一片蔚藍的天空。
2.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和“綠色”是池州特有的名片,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池州發展生態農業的天然優勢。加快池州生態農業發展,一要大力推進農業組織化建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倡導建立“生產、加工、服務、商貿和觀光旅游”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二要積極推廣“農業+互聯網”發展模式。當前,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池州完全可以嘗試建立電商協會,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把池州境內的所有電商有效地組織起來,專門銷售產自池州的農產品。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提高池州品牌的知名度,把東至的食用菌、油料,石臺的富硒茶、富硒米,青陽的皖南土雞、中藥材等特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真正實現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將池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三是努力打造精品苗木花卉。林業是池州的優勢產業,并且池州境內公路、鐵路、水運十分便捷,發展苗木花卉條件優越。
3.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旅游業是池州的支柱產業之一。發展好旅游業,對于池州的綠色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池州境內古建筑和古遺存眾多,我們要堅持存古、復古、創古、用古的理念,適度控制旅游和商業開發。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政府出臺措施,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到旅游產品開發和市場建設。三是旅游與文化互動融合。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我們要大力挖掘池州的佛教文化、詩歌文化、非遺文化和生態文化,將文化滲透于食、住、行、游、購、娛各環節,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切身感受到池州獨特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