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66-01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國當前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工作在不斷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需要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工作。想要不斷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保證該項工作能夠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對實施該項措施的農村地區進行全面詳細的考察,結合當前的方針政策,將精準扶貧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底。
一、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在農村,重點在精準扶貧上。現在距2020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僅有5年時間,從各地具體情況來看,最大的差距也在扶貧上,處在貧困線上的人口基數大,這部分群眾如果不能按期脫貧,就不能同步邁進小康社會。所以說,我們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來認識精準扶貧工作,作為今后一段時間內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精準扶貧思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同步實現,才有現實意義,才能增強人民信心,才是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精準扶貧貴在“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不“撒胡椒面”,少搞一些“盆景”,杜絕“表面文章”,多做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讓貧困群眾在增長“智”的基礎上,徹底擺脫“窮根兒”。當前,特別是挨近城市的農村,也有一些好房子,但那只是個別,是少數。農地宅基地不能買賣抵押,導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死不了活不成。精準扶貧就是要將這些“短板”一一彌補起來,讓“短板”變“跳板”,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通過外部力量介入整合,因地制宜,引發更多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在現實中的具體實施情況
仁懷市位于我國貴州省西北部,是我國川南經濟區和黔北經濟區的重要連接點。接下來,我以自身走訪調研的新山村為例,簡要介紹仁懷市的精準扶貧情況。
新山村轄12個村民組,總戶數878戶,3005人,其中少數民族218戶,875人。全村共有貧困戶184戶537人, 2016年貧困戶為97戶221人,政府政策兜底脫貧29戶39人,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68戶182人,幫扶單位領導干部職工結對幫扶貧困戶20戶46人,2016年幫扶單位結對幫扶貧困戶中有生態移民搬遷戶8戶 。新山村主要收入來源主要立足高梁、烤煙生產、養殖業和勞務輸出四個方面。首先,幫扶單位在當地安排干部職工分多個批次深入結對幫扶貧困戶家中開展遍訪回訪貧困戶活動,確保幫扶人與被幫扶對象戶戶見面、不漏一人,了解掌握幫扶貧困對象基本情況、財產收入情況、致貧原因、脫貧意愿等,通過對貧困對象的實地走訪,深入交談,摸清底數。其次,采取一件實事一件實事抓落實的辦法,實實在在的開展幫扶工作,真真正正的讓貧困村能出列、貧困戶能脫貧的目標。購買米、油和棉被、衣物等物資組織干部職工親自一戶一戶送到幫扶貧困戶家中,同時,幫助修繕幫扶對象家中居住環境,使幫扶對象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再次,通過介紹工作的方式,為部分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突破生計來源的困境,幫助幫扶對象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但這類做法只適用于具備勞動力的家庭,絕大部分因病致貧的家庭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目前,在現有的幫扶措施中,大致分為這幾種較為普遍的辦法,隨著調研工作的深入,也發現了很多更加行之有效的辦法,接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討。
三、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一些有效措施
1.完善基礎設施,切實保障民生
基礎設施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抓好了可以為農村發展積蓄能量、增添后勁,而建設滯后則可能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經濟快速發展的區域成功的一條共同的經驗就是通過率先補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增長。然而,資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村基礎設施的某些瓶頸制約因素仍未消除。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新跨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得更加緊迫。需要我們用更大的投入促使農村的基礎設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完善,從而吸引更多利于當地發展的項目能夠在農村落地深根。
2.調整產業結構,壯大集體經濟
首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于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增強農業的發展后勁,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集體經濟發展的壯大,就能更好地引導農民增加對土地的物質投入,引導農民科技興農,從而增強農業發展潛力,使農業不斷邁上新臺階。其次,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于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農村黨支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發揮作用才有可能。實踐證明,一些先進基層黨組織之所以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帶領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處于窮家難當的困境,不但不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還要向群眾索取,甚至村干部的工資都解決不了。再次,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于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有了強大的集體經濟這個物質基礎,才能更有力地引導農民群眾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共同理想,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發展成人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興辦公共福利事業,更有效地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會風尚。更加強有力的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構建區域產業,換發生機新活力
我們幫助村民找尋到合適的產業,就是對當地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的考察,針對其中存在的優勢進行充分開發。比如一些農村具有較為豐富的民族資源和生態資源,以此為基礎進行全面有效的開發,能夠有效突出民族生態旅游產業的特色,使其為當地的發展創收,從而增強新山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我們從貧困村的自身特點出發,實施相配套的產業,建立較為全面的產業體系,引導村民進行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增強集體經濟的活力和優勢。找到一條貧困村的特色發展之路,是保障當地農民能夠持續增收的有力手段,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和駐村干部一起共同去挖掘和發現,構筑一條新時代農村的發展之路,為推動農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換發新的活力。
4.政府發力,為精準扶貧提供更好的溫床
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措施作為保障,這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準扶貧工作的保障措施通常情況下有經費保障、后勤保障等方面。良好的經費支持作為保障,能夠保證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進行,對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準具有重要意義。政府部門要精準發力,因地制宜的出臺一些適合當地農民發展增收的政策,同時號召社會各界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更加有效的解決精準扶貧工作展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效解決,讓仍處在貧困邊緣的老百姓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前三十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帽子,但我們的扶貧任務仍然非常艱巨。經過多年的減貧工作,現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大難題”、“深水區”。加快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不僅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事關戰略全局。精準扶貧,是削減貧困,實現城鄉一體化、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役。我們要更快更準的挖掘出更多行之有效的精準扶貧辦法,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早日實現。